人死不能複生,但離世如此之久還能再享受這樣隆重的葬禮,對死者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
·除夕守歲 ——客家人嚴守的民間習俗
廣東的客家人是中原漢人的後裔。他們不但在許多風俗習慣上保持著古代的淳樸豪放,而且在過春節時,也仍然沿襲著中原古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傳統。
為了迎接春節,客家人從臘月十五便開始作準備。這一天,全家人首先要大搞衛生。臘月二十,他們依例要把冬至釀造的糯米黃酒裝入酒甕,放上紅曲,用稻草和穀殼擁埋起來,點火燒炙。這樣,黃酒蒸發了一部分水份,變得醇美香甜,更耐貯存。
客家人有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過去每到這一天,家家都要在灶台上擺放豬肉、雞、魚三牲,以及紅棗、花生等幹果和釅茶,祭祀“一家之主”,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保佑全家平安,五穀豐登。此後幾天,每家還要為過年而大忙特忙:采辦年貨,添置新衣,踏礁舂製米粉,蒸製年糕,以喻“年年高升”;用粳米粉加酵母,蒸出綻開似花的發酵飯;用紅糖水摻入糯米粉,搓成圓丸,炸成香甜可口的煎團子;殺雞宰鴨,捶打魚丸、肉丸,蒸梅萊扣肉……真可謂臘月忙年,家家盡歡。
到了除夕上午,族中男子先在祠堂和圍屋的大門上張貼新書寫的堂號、堂聯,懸掛寫了堂號的大燈籠。而後,各家在自己的廚房、臥室、倉房的門楣和門邊張貼春聯和掛門錢。此外,農婦們還伴著鑼鼓之聲在門坪擺設供案,擺上一應牲醴,焚點香燭,舉行祭神儀式。午後,全族人還要到祠堂拜謁祖宗。各家將最好的食品挑來供奉,有全雞、豬肉、熏魚和紅棗、花生、柿餅、柑橘、蘋果、蓮子等幹果,當然還少不了茶、酒、鞭炮、黃表紙等。祭祖是客家人過年最隆重的活動,許多華僑的後裔子孫也常常攜妻帶子,在除夕趕回家祭祀祖先,親睦族人。
吃過年夜飯,全家老少通宵不寐,以迎接新年到來,此即所謂“守歲”。據說隻有守歲熬年,來年才會身體強壯,幹活更有勁。
孩子們如瞌睡了,阿公阿婆便會設法給他們提神。除了給他們每人發“紅包”外,還要一人一個大柑橘,表示“分柑回味”,老少同歡。如剝柑橘吃,則不能一人獨吃,要與別人分享,因為隻有“分柑同味”,才能全家吉利。待到交子之時,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鞭炮。那五彩繽紛的煙花升入夜空,把初春寒夜的天空點綴得分外迷人。此後的種種節日活動還要把這種喜慶氣氛延續多日。
等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來臨,便迎來了春節的最後一天。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這一天既是高潮,又是尾聲,當然要好好熱鬧一番。在中國台灣省的台南地區,當地民眾每年都在這一天以摸春牛的方式來寄托對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扛豬賽”、“打豬賽” ——別開生麵的慶豐收方式
在福建福州市閩侯縣壘沙村,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別開生麵的“扛豬賽”。
壘沙村共有一千多戶人家,清一色全姓唐,是一個大家族,分屬32房。該村有一塊自留地,被分成了32份,分別由全村32房各自經營一份。各房的那一份再按戶輪流耕作。每一房輪到耕作這塊地的各戶,要喂養一口豬。在每年農曆正月十六這一天,各房的那一戶都要把所養的豬殺好洗淨,抬到本村大王廟中,擺放在天井中的方桌上。每口豬要貼上各房的代號,由村委會組織本村德高望重之人對所有的豬進行一次評比,以最大最肥且健康者為優勝,由村裏予以表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