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舉行成年禮時,“床腳婆”還要派上用場。潮汕地區兒童的成年禮一般選在“床腳婆”生日的前一周。“出花園”那天,先把“床腳婆”請出來放到床前一個大竹籮裏,然後擺上豐盛的供品。“出花園”的兒童著新衣新鞋,由母親帶領,在“床腳婆”神位前焚香跪拜,祭酒三巡,焚燒金銀紙。祭拜結束,把供品拿去烹煮,讓“出花園”的兒童坐在大竹籮裏飽餐一頓,成年禮宣告結束。
台灣地區也有成年禮,並且也與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有關。台灣民間將七仙女尊稱為“七娘媽”。在台南,兒童在滿16歲時要舉行成年禮,俗稱“做十六歲”。成年禮則選在七娘媽生日那天:農曆七月七日。行成年禮的慶典一般在台南中山路“七娘媽廟”裏舉行。這是台灣惟一座供奉七娘媽的廟宇,距今已有100餘年的曆史。 ’行成年禮那天,孩子的父母要準備豐盛的供品,並為子女準備一個特製的“七娘媽亭”。這個“七娘媽亭”是用竹子紮成框架,外邊糊上花紙或神像做成。式樣分為一層、二層和三層不等,一般是提前請人定做而成。儀式開始,孩子向七娘媽跪拜,感謝七娘媽16年來庇護平安。然後由雙親手捧“七娘媽亭”,讓孩子從亭子下走過,表示孩子在七娘媽庇護下已長成大人了。儀式後,還要把“七娘媽亭”和金銀紙一並焚燒,以示供獻。
·二次拾骨葬 ——隆重的客家葬儀
廣東梅縣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其地的民風民俗有著濃鬱的客家特色,如客家人的二次拾骨葬,就與其他地方的民俗完全不一樣。據有人推測,這一民俗的起源,可能與客家人由中原躲避戰亂、不斷南遷的經曆有關。
其實,二次拾骨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拾骨葬習俗。近代以來,東北鄂溫克、達斡爾、赫哲族的一些獵人及薩滿死後,常用樺樹皮或葦席包裹遺體,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樹杈上,待兩三年之後,屍體腐爛了,再撿拾遺骨,裝棺埋葬。而南方的廣西壯族,廣東、廣西瑤族,雲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佘族,都有二次撿骨葬習俗。先用棺木土葬死者,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挖墓開棺,先從腳骨開始依次往上撿骨,並順序裝入陶甕,蓋上圓蓋,再修永久性墳地埋葬。
客家人行二次葬時,還看重是否能為祖宗墳塋覓得風水寶地,並認為這與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關係甚大。所謂風水寶地,據說標準有三:一是要有龍勢,即山嶺的脈絡,發脈雄壯,奔騰有勢,落頸俊秀靈活,結基豐實、寬敞。龍勢主人丁興旺。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功名。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麵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衝基地,而是水日回環帶水。水主財路。為此,從前行二次葬時,將先人遺骨裝入金盎,若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後安葬。這種暫時寄存“金盎”的做法,俗稱“寄岩子”。
廣東客家人的二次拾骨葬的儀式非常隆重,墓地選好後,便於農曆八月初一請來安葬師傅,在焚香祭祀後方可掘墓開棺。屍骨不可見陽光,所以拾遺骨要在油紙雨傘遮蓋下進行。人們將遺骨一一拾起,並用山茶油擦拭幹淨,然後再按人體結構、軀肢順序把遺骨裝入俗稱“金盎”的陶罐中。最後,將寫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反扣在金盎上,使用磚塊、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墓地,就完成了二次拾骨葬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