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周陵國祭禮(2 / 2)

周陵頂上,與九鼎落差九米的距離上,是三十二根九龍柱一字排開,如永壽宮那般,九龍柱的高度不低於三丈,九龍與特殊的華夏古文交錯,如同白玉的柱表,盡顯肅穆與神聖,而三十二根九龍柱前下的五米,是一排東西長達六十四米,高九米的白色石碑,石碑上已經鐫刻了數十個名字,都是鎏金色,顯然這都是姬氏祖先。剩餘之用,無需言表,那就是姬弘希望凝聚九州之運的華夏九鼎,以及炎黃先祖,能夠保佑大姬傳承萬萬載而不衰,也是鼓勵有功之臣,隻要功大於天下黎民與江山社稷,便可被賜姓和姬氏曆代皇帝一般,進入這座萬盛碑,享受曆代朝拜。

周陵的九百九十九步台階旁,是四季蔥鬱的常青樹,而台階下,便是祭奠廣場,青石地板鋪設的不下五裏,光著周陵的工程,都耗費十數萬人工,而且是在姬弘製造的簡易工程機械下,才能完成的,這也得益於姬弘的“全民計劃配需”策略,將最初的百餘萬到後來的五百餘萬人口,全部統籌起來,創造關中和洛陽兩地的城建。

國祭開始前,重騎作為周陵內的儀仗軍,分居台下左右兩邊。而姬氏朝臣居中,天下仕子也作為一個方隊,最外圍自然就是五萬新軍了。

國祭開始,由魯班和宋應星在姬弘的思維提示下,製造的一個特殊聲樂傳播器登場了,那是一個可以容納百人的大木盒,其上數十個圓形的網狀孔,它傳出了響徹整個周陵的激情音樂。

激烈的音符流動,這也是異於整個時代的,但卻像病毒一般,迅速的調動著現場每一位參與者的情緒,這就是姬弘將後世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命運交響曲》與歐洲教會時期的多種音樂重新編譯,加入強烈的華夏文化,通過一百餘人的演奏,誕生的《命運的決戰》。

姬弘牽著姬母的手出場,現場頓時出現了叩拜禮,那怕姬弘還未登基稱帝,但在姬家軍眼中,姬弘就是他們心中唯一的皇帝,那是一種失去自我的崇拜,不問緣由,就如同後世中被不斷神話的某些領袖一般,那怕是一個讓炎黃九州倒退十年的決定,都會被人瘋狂的執行,這種崇拜是極其可怕的。

全場單膝跪地,齊聲參拜,那些文人都是這般行武將禮,那些九州彙聚而來的仕子都不自覺的有模學樣。

現場沒有主持,姬弘點頭抬手示意眾生平生後,姬母在前,姬弘落後半個身位,兩人開始攀登這九百九十九步台階。

姬母雖是第一次出現在天下人麵前,但絲毫未有慌張,依然保持的如同及笄少女的容顏下,是妘氏底蘊的彰顯,更是寡身不知何數月的、獨掌一大族的氣勢與幹練,滿身黃紅相陪的大漢妝,與全身赤炎鎧的姬弘顯得協調,一個整體,雖未為太後,卻已盡顯太後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