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英華網(1 / 3)

英華網裁員後的一年多時間裏,三大網絡招聘公司基本消失在媒體和公眾的視野中,在記者眼中,招聘網站的消息已成為“雞肋”,市場已經被幾大巨頭瓜分殆盡,即便有像千校網這樣不知死活的鬧騰兩下也出不了什麼太大結果,更何況還有新聞界的鐵律:公眾的興趣。現在公眾對那些事情早已沒有多大興趣,比如說就連行業內的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英華網的CEO是一個美籍香港人。但是曆史好像並不想讓這家公司就這樣默默無聞下去,在2011年年底的某一天,300多位英華網的員工做出一個讓人覺得十分怪異的舉動,正是這個舉動讓媒體的目光又一次緊盯上他們。是什麼怪異的舉動呢?被裁員!確切地說,英華網總部及bj分公司的300多位員工強烈要求公司將他們裁掉。

事件起因於英華網高層數日前做出的一份決定:將員工裁減三分之一,並將出售手中大部分的英華網股權。決定起因於MW美國總部的一次會議;會議起因於MW三季度財報的非同尋常的不樂觀;而不樂觀則起因於英華網近一年來的經營業績,客觀地說應是“因素之一”。

作出這樣的決定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MW的CEOMichael已經為這事頭疼了好一陣。十天前他在辦公室裏看到集團三季度的財務報告,那上說第三季度營業收入依舊未達到市場預期,同比下降10.5%至2.22億美元,淨虧損更是高達1.942億美元。而直接原因之一就是三季度財報中計入了來自英華網的2.33億美元的虧損額。這意味著,英華網正成為MW前進中日益沉重的“腳鏈”。如何解決是個難題?可以選擇斷臂求生,但那意味著將放棄中國業務,傻子都知道中國網絡招聘市場還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度期,一旦進入成熟期再想切入就很難了。而且一旦放棄,從2004年開始七八年的工作全都白費,還得搭上好幾億的硬損失。可是不放棄呢?就算不考慮資金的事,看現在這情形哪裏有精力去管理啊?

無奈之下,裁員的計劃書開始進入呈報董事會審批的流程中。

Michael想起了當初就英華網經營策略的爭論,想起三次係統升級和兩次改版。就方法本身而言雖然不能說都是百發百中的殺手鐧,但在MW是屢試不爽的呀!實在不能想像用在英華網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2005年MW投資英華網時,期待的是IPO(上市融資)市場的巨額回報,至少好工作網的上市證明了這條路是完全可行的,但隨著幾次英華網與上市時間點的擦肩而過,他們已經失去了這樣的未來。現在MW在美國的日子也不好過,“商務社交網站”突然崛起,誰能想到一個聊天網站竟然能和企業招聘搭上關係!而社交網站究竟對傳統網招行業會造成多大衝擊現在還很難說。在這種節骨眼上,持續巨虧的英華網當然成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沒過多久由“決定”變成的“方案”擺在水卓琳桌子上。為什麼不是行政副總柏女士呢?原來柏總看到英華網沒什麼油水可撈,敏捷地瞅準機會跳槽到了“CMD”公司做人力資源總監去了,現在公司暫不設行政副總,總部人力資源工作由水卓琳全權管理。水卓琳也沒經曆過這麼大規模的裁員,她充其量比史真玉經曆的次數多些、規模大些,但史真玉還隻能算個新手。水卓琳記得在考“人力資源管理師”時學過,企業超過20人的裁員屬於“集體裁員”,和普通的裁員完全是兩碼事,有很高的法律風險,有一係列法定程序需要走,比如要提前30天通知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大會,征得他們同意後做出具體的裁員方案,還要報勞動局備案等等。她沒有經曆過這麼大的集體裁員,一想起來頭都大,思來想去最好還是瞞著盡量不讓勞動局知道,至於工會呢?壓根兒就沒有。也沒法開什麼職工大會,提前30天更不用說了,哪有那個工夫!藏還藏不住呢,還開會宣布,不是有病嗎?!不過內部的事情還好辦些,就是不知道勞動局那一關是不是容易過得去?

其實她嚴重多慮了,幾年以後有一次史真玉同勞動局的人聊起來這事,人家說根本就不用擔心:中國有關集體裁員的法律已經存在二十多年了,從沒有哪裏裁員時勞動局主動找麻煩的,原因很簡單,出現這種裁員一定是企業出了問題,既然有問題,我們勞動局又管不了,我們不讓他裁又能怎麼辦,回頭再往上反映說我們阻礙經濟發展豈不是自找麻煩。作為人力資源總監的水卓琳並不知道這些門道。所以說人力資源管理看似門檻很低,而實際卻很高。不過還好,企業老板們也沒人懂,因此這種書本型的人力資源管理者仍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

水卓琳想到唯今之計,隻有提高補償金,讓員工滿意地離開而不去勞動局舉報就能過得去了。想到這裏,上書一封郵件給Peter武,言明其中厲害,並說明提高補償金的必要性,Peter武當然也不希望弄到勞動局那裏,他雖不知道中國勞動法規都規定了什麼,但他知道在美國勞工部門可不是好惹的。水卓琳又提出一個問題:“賠償基數怎麼定?我是說銷售類的崗位,您知道他們是有提成的,如果按照底薪計算的話我擔心他們會鬧起來。”

“你的建議呢?”

“我建議把提成也算進來,把去年的提成平均攤到每個月上。”

“符合法律嗎?”

“符合。”

“那我沒意見。”

Peter武很快召集幾位副總和水卓琳以及北分人力資源經理一幹人等同MW美國總部開電話會議。在會議、研究,再會議後最終結果不出意料,應當首先,息事寧人!其次,息事寧人!最後,還是息事寧人!畢竟誰都不想在最後關頭惹上官司。賠償辦法定為“N+3”,即工作年頭加三再乘以月工資,而按國家規定隻是“N+1”。另外規定,孕婦額外補償24個月薪資。真玉沒過多久就從薪小蕾那裏得知了補償方案,還得知她所在的銷售管理部中高層全部被裁,普通員工也裁員一半,剩下的人直接並入銷售部,這個部門就此消失。她算了一下,自己07年進公司至今已4個年頭,N是4.5,N+3就是7.5,工資2萬,這就是15萬,再加上這個月的工資這一下就是17萬,她還從沒一下子拿到過這麼多錢呢?多讓人激動和期待啊!

正式方案計劃在28日上午宣布,同時召開記者會,會後公布裁員名單並開始辦理離職手續。召開記者會的目的是宣傳,要表現英華網是多麼有始有終、善待員工、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這樣即便勞動局知道了想必也不會幹涉,畢竟補償高出國家要求很多。在Peter武等人看來,既然給的錢多出了這麼多,自然是花錢買了踏實,說不定還能成為如此大規模裁員的操作典範供全國工商屆學習。

然而事實的發展讓所有人始料不及。這一係列舉動導致英華網迅速進入公眾視線,進而引發一場振動社會的軒然大波,天知道在軒然大波之後還會變成什麼!

轉眼間到了28日上午,十幾家媒體悉數到場,會後這些媒體十分對得起英華網,上午開會,最早中午1點已有網站刊出了消息。然而媒體報道的方向卻與Peter武等人精心設計的不同。原因是讓記者們十分詫異的並不是一個業內鼎鼎大名的企業瞬間就輝煌不再,也不是又一家外企折羽而歸,而是一個員工被裁員以後竟然可以拿到那麼多錢。相比之下自己每日奔波勞碌得到的卻是那麼可憐的一點工資,心中忽然間有了一種憤憤不平的感覺。盡管他們所在的是完全不同的行業與職業根本沒有可比性,不管怎麼說,看到某一個人得到一筆可觀的意外之財還是次要,這麼多人同時得到,誰又能保持心平氣和呢?因此眾媒體一致在“一大群人被一大群餡餅砸中”這一角度上大肆渲染,而對所謂社會責任什麼的幾乎隻字未提。看到這樣的報道對普通人而言激發出的不過是羨慕、嫉妒、恨,而對於沒有被裁掉的英華網員工而言剩下的沒有羨慕,隻有嫉妒與恨,而這種刺激的突然性無疑又疊加了嫉妒與恨的強度。要知道,英華網成立於1999年,時至今日已12年了,確實有人是十多年的老員工,這幾年被MW收購以後為了防止離職,工資又漲了不少,這樣一算補償金拿二三十萬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還有拿幾十萬的。緊接著,媒體的發布又引得很多真真假假的消息跳了出來。比如“工資超過一萬的一律解聘”、“裁員比例經過統計是54%”。如果這兩條消息是真的,那從三年前MW接手後大幅度漲起薪資的這些人全部都在拿錢走人之列。又有消息稱“公司總監、總經理級別的管理層基本全部離職並拿到了補償”。有人開始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