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CMB集團的正式收購的確是越怡體驗“厄運”的開始。此前,在2007-2008年間,CMB花費17.77億元收購了20多個項目,2009年8月5日,CMB成為繼“漢方德”、“正保”、“弘成”等培訓企業之後又一家赴美上市的公司。上市之初便有業內人士質疑CMB的模式,認為CMB隻是整合了國內散亂的培訓機構再包裝上市,並不具備內生性增長和長期投資價值。難怪楊帆在一次投資分析會上說:“培訓公司有什麼可收購的?眾所周知收購的目的無非是要抄近路獲取資源,比如人才、技術、資產、品牌、客戶等等,你再看看培訓公司有什麼,核心人才除了幾個管理者外就是一幫培訓師,培訓師也就是企業的技術人員,他們掌握著企業的核心技術,而這種技術卻恰恰沒有產權,也就是說隻要培訓師一走,技術也走了,企業能留培訓師多久?再說資產,培訓公司的資產幾乎為零。至於品牌和客戶,實際上都是跟著培訓師走的,室內課能掙大錢的就是那幾個老師,你看哪家企業能把老師們牢牢控製住?培訓師稍有名氣後大多選擇自立門戶,同時與多家公司簽約、賣課。還不都是自由職業,哪裏有公司請,就在哪裏講,講一天課當場結算。所以,如果說培訓行業就等於培訓師職業一點問題都沒有。此外,培訓行業規模迅速擴張意味著人才專業度不可控,一個培訓師講課能力高低缺乏統一標準,培訓質量也就缺乏統一標準。再說了,企業培訓從九十年代到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有多少創新?除了越怡體驗所謂體驗式培訓或者叫拓展訓練還算創新外,實在找不出來能稱為創新的了,拿出一些九幾年的課程光盤看看,和現在的有什麼區別?”
“看來易廣興也是一個悲情人物。”史真玉說道。
老易當年的簡曆也是響當當的,海歸碩士,回國後先從銷售做起,後來在外企做到銷售部經理,被創始人老嶽挖了過來,在越怡體驗已經十多個年頭了,幹了十多年誰會輕易離開,而且企業培訓行業裏誰不知道越怡體驗,又有誰不知道他易總。他不會跳槽,也沒法跳,這個行業太小、太有個性了。而能想到的離職的最大可能性就是與股東不和,不和有各種可能,也許是企業文化,也許是經營理念,也許是管理層內鬥,也許是多位得力幹將離職後的孤掌難鳴,總之就是不想離而離。
真玉回想起4年前越怡體驗的輝煌時期,六千多人的培訓,多宏大的場麵啊!以後再也沒有了,據說現在兩千人就算多的了。雖然樹還沒倒,猢猻們卻已散得差不多了。企業培訓做為一個行業,是否已經風光不再了呢?一個行業的周期會是多長?網絡招聘業會不會也有周期呢?應該不會吧!隻要有用人單位就一定會有招聘的呀!所以這個行業應該會一直存在吧!
孫宵的信息又出現在電腦上:“你們公司有沒有好點的機會,幫我留心著點啊!別的網絡公司也行啊!”
“好的,一有機會馬上告訴你!”真玉回複道。
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