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五朝台(1 / 3)

為了豐富和真玉的業餘生活,吳淵報名了一個戶外俱樂部組織的活動,去五台山。這次活動名曰“大五朝台”,意思是不走景區裏邊而是圍繞著五個台徒步朝拜。火車是晚上9:21的,真玉和吳淵下了班各自直奔BJ火車站,兩人在地鐵裏彙合,真玉告訴吳淵她在公司沒事時上網查了五台山的攻略,講到了如何逛寺廟,幾個台都是什麼路線等等,吳淵問:“你就那麼肯定你能走得下來嗎?”

真玉道:“這有什麼呀!那麼多人都走下來了。”

吳淵笑道:“你這叫無知者無畏!”

到達BJ站時才19:30,吃了一點東西後兩個人就在肯德基門口等著其他隊友,過了一會兒領隊來了,相互打過招呼,等其他人都到齊了進站上車,一宿無話。

報名時吳淵還抱有一個目的:找到大學時認識的那位普明師傅。屈指算來,那可是十四年前的事情了。到如今還能找到他嗎?他會不會到哪裏雲遊去了呢?記得那年在五台山時就看到過無數雲遊的和尚,有一個印象還特別深,在一個廟裏,隻見一位穿著破爛僧服的和尚,明顯就是長途奔波,頭發都一寸來長了,進得院門忽看見一位老和尚,嘴裏喊了聲什麼後十分高興的跪倒就磕頭,吳淵們被他磕頭的動作和姿勢深深吸引,隻見他大邁三步,先是僧袍在兩臂的帶動下往兩邊空中一撩,在尚未落下時,隨著下落的趨勢就勢單腿跪下,然後另一條腿跟著再跪下,再然後是整個上身趴向地麵,正個動作一氣嗬成,因為身體向下的速度連貫並與僧袍的速度一致,所以就好像是空氣將整個人托得飄浮起來而後徐徐放下,向兩邊撩起的僧袍雖十分破舊但絲毫不影響那份飄逸與超然。普明會不會也如他們一樣雲遊去了呢?他還記得認識普明的第二年,和尚來到BJ吳淵還特意去與他見了一麵。至此,十幾年失去聯係,現在是否還能找得到他,吳淵沒法抱太大希望。不過如果真能找到就太好了,依他當時在寺中的地位,現在怎麼也能混成個二把手三把手了吧,說不定已經成為住持,如果真能如此沒準連自己的住宿問題都解決了,想到這裏心中好一陣期待。

早上四點多火車到達五台山車站,車站距離景區還有30分鍾車程,要翻過一座山。下火車時天還黑著,名曰“土匪”的領隊帶著“財務”去找車,搞了搞價錢20塊一人,16個人擠了一輛好像“紅葉”類的麵包車,車開著上山了。真玉一上車就發困,頭歪在吳淵肩上睡著了,吳淵沒有睡意。天色沒那麼黑了,遠處的山漸漸有了一點輪廓,天上的星星也比剛才少了一些,但還是比BJ要多的多。車一路上都在爬升,開始走盤山公路了,一個彎又一個彎,轉過去還是彎,車又老人又多開得快不起來,不知道轉過多少道彎後車停了下來,吳淵還以為是出了什麼故障,在倒退了幾米後又停下,仔細觀察周圍,發現不遠處有幾間房子,領隊大聲喊道:“到了!都下車吧!”隊員們才知道,這是就第一站“鴻門岩”。

下車後覺得好冷,口裏呼出的氣體清晰可見,估計都到不了5度。大家匆忙穿上了衝鋒衣,有人還帶上了頭燈拿上登山杖準備開拔,領隊指明了東台的方向。霧氣很大,加上天暗,眼前的路隻能看到四五米,領隊說隻要順著明顯的路往上走別下降就沒問題。這時看不到周圍的風景,有微微的風,涼絲絲能穿透皮膚,由於身體裏邊還是熱的,涼氣並不能鑽到肉裏,還能忍受。頭燈晃動,點點的光,像落入凡塵的星火,周圍寂靜,隻聽得見登山杖“咄咄”的聲音和衝鋒衣摩擦的唰唰聲,剩下的聲音就是自己的呼吸。緩慢的上坡略感費力,走了一段時間後霧輕了,風也稍大了些,不斷看到從上麵下來的人,有人感慨道:“真有早的!”天開始蒙蒙的白,抬頭望,零星的白落下,難道是雪?!不確定,再往上走時,零星逐漸密集,真的是雪了,在這八月天能看到雪花的確感覺很新鮮,不過隻一會兒就演變成小雨滴,吳淵和真玉拉上衝鋒衣的帽子。不多時來到東台頂,天已經泛亮,雲很多,漫布山野。本來東台是最適合看日出的地方,看來今天是沒戲了,不過取而代之的是絕美的雲海。人們站在峰頂往遠處眺望時,一絲雲來,一片雲起,人們立刻感到腳下的山巒、巨石,遠處的山峰,都在悄然移動。而使它“動”的正是眼前這些輕柔的雲。平時,雲在天上,你隻能仰望而不可觸及,而這裏,卻讓人走進了雲的真實,真正領略到雲的溫柔、飄逸、灑脫。這還並非雲海,真正的雲海是在這一片煙雲慢慢擴散開來之後,由一人忽然地驚叫而產生的,到大家定睛觀瞧時才明白這一聲驚叫是實至名歸的。隻見從遠處的山巒間一直延續到天邊,展現出一片茫茫雲海,一座座山峰漂浮在雲裏,呼吸著乳白色的霧氣。它們一定是仙氣,隻可惜無人能有足夠長的手臂,不然一定可以伸過手去,捧過一捧仙氣來吸上一吸。在場的人都不由得感動起來,什麼煩惱憂愁全被一眼望不到邊的雲海淹沒了,留下的隻是驚詫和嘖嘖的讚歎。

東台下來等人到齊,大家來到“鴻門岩”石碑前拍照留念,然後是沿著小路直奔北台。開始是小幅度的爬升,高低不平的草甸上點綴著幾條羊腸小路延伸向遠處的雲霧中,偶爾能看見幾個黑點似的“驢友”在移動,每片細小的草葉上都頂著晨露,空氣中也能聞到露水拌著花香和草香的味道。路邊出現了朝聖人堆放的“瑪尼堆”,隊員們路過時也會隨手撿起碎石堆放在上麵。很快他們就追上了一對從藏區來的中年男女,他們每每經過一座瑪尼堆都會停下來圍繞,再把四周能夠搜集的散石堆放在上麵,或者幹脆就在空地碼起一個新的瑪尼堆,這樣的場景在電視裏常能看到,大家從身邊走過時被這種場景所感動。走著走著有人喊道:“看呀,狐狸!”大家順著方向一看,一隻黑灰色的小狐狸站在不遠處。再看,再遠處還有兩隻,真玉開始有點害怕,野外的狐狸會不會咬人?後來發現它們居然怯生生的樣子,想接近人們又有點不敢,遠遠的望著行進的人群。它們好像是在向路人討要吃的,把吃的東西扔過去後,果然,小狐狸躡手躡腳的走近把食物叼走吃掉了,然後又來跟著隊伍,可憐巴巴的樣子叫人心疼。真玉從害怕變成了興奮,又拿出一些食物要走得更近去喂狐狸,吳淵叫住她:“路還遠著呢!落下了不好趕上了啊!”真玉無奈,隻好放棄和它們親密接觸的念頭。有人說這些小狐狸是被放生的,野外獨自生存的能力很差,多數靠路上的遊客喂些食物。吳淵想那也不一定吧,人們不應低估動物們的悟性,它們見過了太多的人從路邊經過,也見過太多遊客丟出的食物,難免會有聰明的學會揀來吃,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自然就都會了。再說這裏來的遊客應該不會刻意傷害它們吧,因為這可是佛國勝地,再手腳不淨的人多少也會有些顧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