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一家是那麼喜愛這個女兒,但這種愛並非溺愛。小姨好像天生就懂得一個道理,為人父母有該管的和不該管的,該管的就應該認真地管細致地管,無論成本多高也要管好,比如吃、穿、用、身心健康與否、主要心思是不是都放在了學習上,有沒有太多雜事分心;而不該管的就盡量不去管,要管也隻是表麵上管一下而不去更深入地管,比如學習成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所限,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考前幾名的。她們夫妻倆就並不要求這些,她們隻要求瑩瑩上課聽講,下課按要求完成作業,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問明白弄懂,至於成績隻要別不及格就行。不過話說回來,做到了以上這幾點還有可能不及格嗎!還有包括上大學選專業這些問題著急歸著急,也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到她身上,隻是盡量地提供參考,讓她自己最後拿主意。與這種教育相對的還有另外幾種父母:要麼什麼都管,要麼什麼都不管,還有的更差: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卻非要管。事實證明小姨這樣教育出的孩子綜合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其他教育類型。這讓吳淵想起上大學時來學校進修的老李。老李是個樂天派,他不在乎單位裏誰又高升了,誰工資調級了誰獎金多了,或者說他知道在乎也沒用,也就想開了。然而他十分在乎家裏必須得有個兒子傳宗接代,甚至不惜因超生受處罰。說他封建吧又不能算,因為他快50歲的人了還想得起到學校裏“充電”,充電就充電吧,還自己承擔為數不少的差旅住宿費用,這些品質讓大家刮目相看。一天,老李帶著他一雙兒女來到學校,對吳淵他們說想讓兒女提前感受一下大學的氣氛,好刺激他們學習的欲望。吳淵當時不太理解:初衷是好,但就我們這種宿舍裏毫無學習氛圍的環境能起到正麵作用嗎?但老李這份心還是讓吳淵印象深刻。他不由得對比了他這代人的父母,前後相差十來歲,而10年前人們對子女教育的認識比老李這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已經相差很多了。不過吳淵也知道,有少數人在成為父母之前有從別人身上學習教育方法的意識,但多數人沒有,加上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是初次成為父母,他們中多數人更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而這種錯誤對於一個孩子甚至一個家庭來說往往是災難性的、不可逆的。但這又能怪誰呢?是人總會犯錯誤,父母們不是故意的,他們隻是還沒有學會罷了,如果真趕上了要怪就怪你運氣不佳吧。
吳淵花了幾天時間仔細思考了瑩瑩工作的事情,覺得她目前的問題主要是一方麵對自己所學的專業沒什麼興趣,並不想從事這方麵工作,另一方麵就業形式也不好(也可能是心理因素),此外小姨她們接觸的行業比較少,看不到有發展的行業。小姨最近聽說銀行特別好,是白領、工資高福利好、將來還有發展,但她並不知道進銀行最好的時間是在三四年前,那時銀行擴張速度快,人才缺口大,去了以後能比較快的進入後台工作,而現在早就不是那樣的情況了,現在招聘量看似不少,但大多是銀行委托“人才外包公司”招聘的,來的人大多與外包公司簽合同,用幾年後淘汰率很高,即便不淘汰也是長期從事前台,進入後台可能性不大。與此對應的,吳淵親眼看到很多人在一些新興行業從基層做起,7、8年後迅速成為中層幹部甚至高管,有的還名利雙收,那些人有的學曆不高能力也一般,靠得隻是埋頭苦幹。瑩瑩在學校裏是個特別受老師喜歡的孩子,不但聽話老師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嘴皮子還特別甜,哄得老師們個個誇她,學習也是中上等,這樣的條件去到大企業裏隻要積累幾年基層經驗想不發達都難。吳淵找了個機會在網上同瑩瑩長聊了一次,目的就是要告訴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