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英華網(1 / 3)

2008年10月,一個重磅消息在網絡招聘業內傳開了。總部位於波士頓,全球知名的美國在線招聘巨頭MW集團,以1.46億美元現金收購史真玉所在的英華網40%的股份,從而控股英華網85%。英華網以3.5億美元估值成為MW的控股子公司。據谘詢機構統計,2007年英華網全年營業收入3.4億人民幣排名第二,僅次於“好工作網”,外界看來顯然這是筆合算的買賣,MW將繼續使用“英華網”這一品牌,這次並購為其拓展亞洲市場邁出重要一步。MW集團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在接受采訪時說:“對英華網的收購是一筆有價值的長期投資,收購後雖然未必能立刻實現盈利,但公司注重的是運用資金打造先進的網絡係統和提高服務的能力,力求在中國網絡招聘領域實現市場占有率第一的目標。”

事實真的是媒體報道的這樣嗎?

你猜對了,當然不是!

這還得從頭說起,國內第一波網絡經濟高潮起源於1997年,那時搜狐、**、網易剛開始上線,雖然我們的網絡高潮落後美國兩年,但低穀卻幾乎同時到來。那就是2000年前後的網絡泡沫破裂。原因是多方麵的,最突出的還是網絡經濟的前期投入過大,尤其是人員和市場方麵,因為網絡經濟是眼球經濟,必須有人瀏覽你的網站才有可能賺到錢,否則就是白搭。吸引人來瀏覽就需要大把的市場費用,有人說網絡經濟就是燒錢經濟。出錢的大多是風險投資,因為傳統投資家沒人敢把錢投在這一無技術二無資產的公司裏,然而風險投資家們最是見風使舵,剛有點風吹草動就紛紛逃離。那幾年社會上對網絡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還有限,企業營利模式也多有不切實際的地方,兩三年隻見投入不見產出,風投們坐不住了,即而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熱騰騰的餡餅全都變成燙手的石頭,撤資、裁員、清算、倒閉不絕於耳,難怪當時有人說“如果你愛他,就讓他投資網絡,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讓他投資網絡!因為那是地獄。”而英華網的創始人,現任董事長英總基本屬於被人恨的那種,因為他開辦英華網的兩年後泡沫就破裂了。

老英最早是在外企做人事管理,後來到了一家谘詢公司,看到夕日去美國留學的同學回國大張旗鼓做起了網絡,一時手癢,一番心理鬥爭後終於下了海。起初公司隻有七八個人,在一個又亂又小的寫字樓裏租了一間二十平米的房間。旁邊是條繁忙的快速路,整天車水馬龍,吵得幾乎沒法開窗戶。樓道裏的水磨石地麵早已磨得石子都掉了下來,透著這棟樓的資曆老道。每天一上班得抓緊時間把門窗都打開,好歹換換空氣就得關上,否則外麵車輛的聲音震耳欲聾,電話都聽不清楚,尤其是過大貨車、水泥罐車時,總能感到樓在顫抖,有人總在打趣地說道:“這樓怎麼還不塌啊?”

老英一幹人等苦苦撐到2002年,有人逐漸從美國的亞馬遜、易貝,和一些行業網站虧損逐漸縮小的消息中嗅到了春的氣息。楊帆就是這些人其中的一個。

楊帆也是“風投”。2000年結識老英,那時正是網絡的寒冬時節,英華網和其他幾家網絡公司的情況引起了楊帆的關注,經過半年多的考查分析,做為“王謝投資”的合夥人、做為具有獨到投資眼光的女性楊帆,她十分看好網絡經濟的潛力,但她沒能說動其他合夥人,沒辦法隻得自己以個人名義出手,英華網便是其中之一。

楊帆入手時的老英就快撐不住了。在外企十幾年打拚攢下的百十來萬已經所剩無幾,之前和眾多風投接觸多次無果,正在為自己是不是真的走錯了路而痛苦時,楊帆出現了。二人一拍即合,楊帆出資80萬在英華網占股25%,錢在一年內分4次給付。那時是2001年12月。

老英十分感激楊帆,別看80萬不多,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再說最大筆花錢的日子已經過去了,這80萬省著點花,再加上一點營業收入,撐上一年是沒問題的。最感激的還不是這80萬,而是這個時間點。12月本身就是嚴冬,再加上行業的嚴冬,讓走在寒風中回家路上的老英覺得自己忽然間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楊白勞”當年的心情。而楊帆恰恰就在這時拿出了協議,並且在公司價值上也沒有過分貶低。這不是雪中送炭還能是什麼?這還不是最感激的,最感激的是誰都知道網絡公司沒什麼收入,不像一般公司年底有欠賬可收,從年底到第二年3月鐵定了是白白往裏賠錢,楊帆竟然全然不顧這些,還對他說:“我看你手下扛不住的都走了,剩下的十幾個弟兄跟著你也不容易,過年了多少表示一下,算是個心意啊!”又說:“以後這錢肯定是不能亂花的,但過年這份兒上,該給還得給。”話還沒說完,老英覺得眼圈一陣發熱。這明明就是救了他一條命啊!

楊帆的做法的確不合常理,給錢可以,幹嘛非年底給呢,過了年開春再給不是一樣嗎?再說,如果公司還能撐過年底的話說明又省去了年底的不少花銷,也說明公司還有一點體力,如果撐不過去說明它已經不行了,就這麼點錢,你是救眼看就要死的呢,還是救希望更大的呢?救後者不是還能加一道保險嗎?那可是你楊帆自己的錢啊!這步棋出的也險了點吧!咦!是不是楊帆看上老英了呢?

這回你猜錯了!楊帆沒看上老英。或者說楊帆是看上了,但沒愛上他,她看上的是他的眼光、能力和為人。看上這些也不至於這麼給錢啊!這正是此女的非常之處,古語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得人心者得天下!”楊帆雖不十分肯定老英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但至少不是個忘恩負義的,這一點在聊天中通過老英對下屬的態度就可以看出,既然是這樣就要攻取其心,讓他死心塌地地把自己當恩人,舍這點小錢又算得了什麼呢?她有非同尋常的經營眼光,也有犀利的看人眼光,知道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也知道既然錢是要花的,就要把一樣錢花出兩樣作用甚至三樣作用,既能投資,又能收買人心,目的就是要讓老英感激她,顯然她的目的達到了。

不出楊帆所料,時隔一年,英華網開始贏利,雖然離整體扭虧還差得遠,但這畢竟是網絡冬天後的第一批贏利的公司。楊帆自己也有了很大變化,她離開“王謝投資”自行開辦“揚思資本”憑著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商業嗅覺,以及對網絡企業發展方向的正確把握,楊帆又吸引來一億多元的資本,總共管理資金兩億兩千萬,而這在2002年的風險投資領域,已算是中等規模。轉過年來的英華網估值也由楊帆入資時的450萬變成2000萬。一年半翻兩番。雖然楊帆的80萬已變成500多萬,但她知道這才到哪兒啊?隻九牛一毛耳!真正要賺的還沒開始呢!計劃早已在胸中。

風投賺錢無非兩種途徑,一是上市後賣掉股份,二是股份轉讓,也就是並購,雖然前者路途艱難費時費力,但賺的錢遠比後者多,因為上市後賺的是股民的錢,而並購賺的是投資機構的錢,相比較而言股民永遠都是人傻錢多的。

計劃開始後楊帆建議老英先利用現有資金,將英華網重新包裝,包裝後價值會再提高,然後再吸引投資,這時吸引投資短期不但不會賺錢,相反還會攤薄自己的利益,但與此同時,風險也被攤薄,西方投資家有句名言:控製風險是生存之母。MW之所以沒有一開始就控股英華網也是這個原因。引入投資後再擴大經營規模,再擴大市場占有率,而這些都直接服務於上市,一旦上市,真金白銀即將大量落入口袋,一個投資循環完美收官。

隻是還有個問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網絡企業無法在國內上市,因為國內沒有像納斯達克那樣專門麵對高成長新興行業的證券板塊。所以要上市最可能的還是美國或香港。內部消息得知,好工作網就正在籌劃香港上市。好工作網的情況和英華網有所不同,它的創始人老郝本身就是香港居民,有多年香港生活工作的經驗,公司本身也有港資背景。還有,當年由於資金充裕,老郝沒有使用外來投資,所以上市工作明顯功利成份要少得多,機會自然大了不少。如果他們搶先在港上市,短期之內再有同業上市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楊帆決定避開好工作網,籌劃赴美上市。可這樣又難了,楊帆雖然在投資行業打拚幾年,但並沒有在美國上市的經驗,這該如何是好?直到有一天,楊帆接觸到美國MW的高管。幾輪溝通下來最終促成了MW對英華網的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