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英華網(2 / 3)

收購的工作正式開始於2004年。第一步是MW集團以戰略投資的名義注資5000萬美元獲得英華網23%的股份。第二步是於2005年以同樣的名義注資6000萬美元獲得22%的股份,此時總共持有股份達45%,並且同時簽署“對賭協議”,這份對賭協議規定英華網要按照MW的策略調整經營思路,按照MW的指令行事,最終實現三年內在美國上市的目標,而MW也會盡可能為上市提供幫助,作為交換條件,如果上市失敗,則MW以市場價收購英華網剩餘股份直至控股不少於80%。

MW在全球招聘網站圈裏赫赫有名,當年營業收入超過3億美元,當時業內人士都看得出MW的野心,那就是完全吃掉英華網。他們的設計可謂用心良苦:如果上市成功,英華網的市值將從2005年的5億人民幣增值為2008年的15至20億人民幣,那時MW則可有兩個選擇,一、選擇退出,掙一筆錢就走;二、高比例控股英華網,正式經營中國市場。但如果上市失敗,則MW不可能賺得現金,而隻能控股。三年以後是什麼情況現在很難預料,能否上市牽扯太多因素,因此這也是一個風險不算小的對賭協議。

2008年初,正當MW收購之期臨近時業內的一則傳言引起大家關注:剛獲得4.5億美元融資的“千校網”將目光轉到網絡招聘行業。說起千校網很多人並不了解,但說起他的大股東“千眾網”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是著名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年營利十多億美元的互聯網龍頭企業。在一年前剛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套了大筆美國股民的錢回來。千校網則是他一年前開辟的社交網站,重點服務於在校以及剛畢業時間不長的大學生。目前來看,社交網站的發展勢頭很猛,成為繼搜索引擎後的下一個熱點已成事實。既然是社交網站,又服務於學生,一些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把業務擴展到招聘領域。如何才能迅速切入到這個陌生的市場,收購是一個便捷通道。三大招聘網站中,好工作網沒法收購,老郝自已從創業一步一步幹到上市,到現在一點退居二線的意思都沒有;飛魚招聘到是可以談,但找人一打聽說現在談不了!他們內部管理層正在鬧矛盾,好像沒一年半載的消停不了。剩下的就隻有英華網了,而且,英華網的擬收購方MW國內的業績也在下滑,誰都知道歐美的經濟形式並不樂觀,這時候如果能從MW手中收購部分英華網的股份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與此同時,“昭氏谘詢機構”的市場分析報告擺在了千校網CEO校總的麵前,報告大致意思是:

1、英華網第一季度營收6250萬人民幣,占網絡招聘行業整體市場規模的24.4%,僅次於好工作網的27.3%,說明英華網的潛力巨大;此外英華網在贏利能力、雇主數量等多項指標僅次於好工作網。

2、英華網在三大招聘網站中校園招聘是做得最好的一家。

3、MW在投資英華網的三年中其自身發展並不理想,業績連年下滑,在壓力下有可能尋覓退出的機會。

4、如果收購工作能順利進行則會出現多方共贏的局麵。

此外,報告結尾還指出:在形式不好的情況下MW在去年還是堅持投資英華網1億左右人民幣,這部分費用絕大部分被用於英華網的擴張和市場推廣,因此沒有給MW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從行業發展來看,英華網短期內也很難拉動MW的業績。所以現在千校網出手的話無疑給了MW一個很好的解套機會。報告的結論:千校網若想進軍網絡招聘行業,收購英華網將是性價比最高的渠道。

2008年春夏之交時,金融危機席卷了美國。據說是兩家做房屋貸款的金融公司引起的。他們發揮近似於外星人的智慧,竟然想出將老百姓的房屋貸款發行債券,這樣一來發放貸款的不是銀行而變成購買債券的人。一般情況銀行會很在意貸款人的信用,但債券持有者卻沒那麼大興趣,對他們來說債券是金融機構發的,而金融機構是由政府監管的,還會出什麼問題!這樣導致大批低信用的人貸到了款,而隨著無法還貸的人越來越多,危機終於暴發了。吳淵有時會想,人類社會到底會發展向哪裏呢?美國的政治經濟體製號稱最先進,這回也栽了不是?

金融危機導致銀行手中的錢一下子緊張了起來,隨之危機擴散到各個行各業。MW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業務量驟減,集團財務部做出預測,今年的營業收入可能會下降五成以上,利潤可能降得更多。人們紛紛猜測MW很可能會放棄對英華網的收購。這讓最近本就比較忙的楊帆不禁緊張了起來。

楊帆管理的“揚思資本”最近有個大項目,一家手機廠商,他們開發的新產品吸引了楊帆和其他合夥人的注意,這有可能是一個劃時代的產品:一個手機可以對折、再對折。一般情況下這隻是一個普通的觸屏手機,在完全打開後就變成一個平板電腦,不打開時隻用手機上麵的小屏幕就可以了。目前研發者遇到兩個大問題,其一是電池問題,一個平板電腦加手機的耗電量會很大,而折疊的設計會讓電池變得相對比較小,這就是矛盾,後來廠家的解決辦法是用三塊電池串聯,機身由大小相同的四部分組成,三部分主要放電池,一部分放線路板。這樣做出樣機後發現電池容量還是不夠,如果隻是用手機功能的話沒問題,一旦使用平板電腦電量將很快用完,而且重量也太大,手機還是輕便一點好啊。第二個問題是四塊顯示屏的連接,現有的連接裝置最多可以保證折疊工作100次,再多就會壞。好在這兩個問題看似不是那麼難以逾越,攻克應該隻是時間問題。這麼一個大項目,需要的資金量太大,估計前期就得不少於五個億,揚思資本現在到是能拿得出,但那樣的話公司的錢就所剩無幾了,風險實在太大。而且還有一個隱憂:他們沒通過“人力資源管理標準”的審核,問題都出在關鍵方麵:員工滿意度低、績效管理力度不夠、管理層與員工溝通渠道不暢,連最起碼的“關鍵員工離職審計”都沒有,要知道尤其是這種高成長企業,最重要的資本就是人,你不做審計萬一掌握關鍵技術的人才帶著技術流失那不就完蛋了嗎?雖然楊帆知道標準審核的得分低意味著公司的管理水平不足以支撐這麼大的業務,但這個項目太誘人了。這得歸功於公司的創始人鄒博士,鄒博士在技術上沒的說,就是管理思想太幼稚。但是如果她楊帆不投資肯定還有別人會投。而且“人力資源管理標準”下的結論到底準確率有多高還是個問號,國內剛引進這個工具也不過兩三年時間,還沒有哪個企業因為分數低然後就真的倒閉了的案例,再說風險投資看的是項目,隻要項目做成了,管理差點又算得了什麼,大不了多花錢雇高水平的管理團隊。一連幾天楊帆帶著她的團隊都在討論這些事情。

這天一早,楊帆的市場顧問小鬱跑來找楊帆,“楊總,我給你的Email看了沒?”

“什麼Email?”說著楊帆點了一下電腦的電源按鍵,又掃了一眼小鬱。

小鬱說:“我在網上看到一些傳聞,有關英華網的,我把鏈接發給你了,你看看。”電腦很快啟動完畢,打開郵箱,楊帆看到兩條新聞的鏈接,一是一家叫“昭氏谘詢”的第三方谘詢機構報料,千校網計劃收購英華網;另外一條是某網站說由於英華網業績不佳、大股東拒絕繼續投入,導致英華網資金鏈緊張。

小鬱等了等補充說:“網上轉載很多,還有些添油加醋的。”楊帆參股英華網大部分還是以個人名義,公司投資的占比並不多,因此涉及英華網的事情她不能過多占用公司資源,隻是讓小鬱幫她留心著動態。

楊帆看完馬上轉發給英華網CEO華國強,而後拿起電話給他撥了過去,沒好氣地說:“老華,給你發了封郵件,你看看,看完給我電話。”

“哦,好……好。”華國強原想問問是什麼事,可聽出楊帆心情不好,沒敢問,隻謹慎的答應著。

楊帆掛上電話,對小鬱說:“行了,你別管了。”說完示意他出去。

小鬱出去後楊帆歎了口氣,靠在椅子上閉目琢磨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一會兒電話響起,是華國強,他剛要說話,楊帆馬上製止道:“我想了一下,這件事電話裏說不清楚,你還是來我辦公室一下吧。現在有事沒事,沒事趕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