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有公司起了內訌,倒還沒到爭吵的程度。“飛達”公司的市場總監在年初完成投標後有組員開始埋怨他“手太軟,該拿的訂單沒有拿到。”吳淵這邊沒這問題。沒問題到不是因為市場總監能力強,投標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一個人安靜的思考都不見得想得明白,更別說一直都亂哄哄的,沒出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人員搭配,兩個國企工會的幹部,一個事業單位管行政的,連著吳淵,個個都不是爭強好勝的,出點問題就出點兒問題,又不贏錢不贏地,體驗到了不就行了,再說越出問題越能學到東西,這點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吳淵後來琢磨大概另外三人也都是這種心態吧。無獨有偶,吳淵發現凡是內部和平相處的,大多經營比較順利,而經營不順利的大多內部有不滿,轉念一想真實世界中不正是這樣嗎?
“飛達”公司生產能力過勝,訂單又拿得不足導致生產出來產品不能變成收入,他們拿出三個A產品開始在六家公司間兜售,A產品在半自動生產線上的成本是300萬,加價100萬,售價是400萬,吳淵這裏計算了一下,現在是第三季度,到下個季度離完成訂單還差兩個產品,這時就想花點錢從“飛達”手中購買。由於飛達要是賣不出去就會砸在自己手裏,那樣損失會很大,所以即使以成本價出售仍然是不錯的選擇,所以吳淵一直想說服“飛達”以300萬成交,正看著“飛達”的CEO動心時,“中盛”殺了進來也想要,結果就演變成在吳淵他們的“安騰”與“中盛”之間的拍賣,拍賣由吳淵出馬,正爭的不可開交時,吳淵這邊任市場總監的褚哥小聲告訴吳淵,不用拍了,產品從“美豐”那邊拿到了,吳淵非常意外,忙問褚哥“怎麼搞到的,多少錢?”褚哥深邃地一笑:“回去跟你說。”
原來在吳淵與“飛達”和“中盛”叫勁的時候,褚哥和方哥、沈姐檢查了一下生產線,發現今年到年底會多生產出來一個C產品,C產品在自動化生產線上的成本是400萬,而褚哥又偷聽到“美豐”公司的內部討論,他們今年的重頭戲就是C,但自動化生產線上生產的卻是A,要想換成C要輪空一個季度做設備調整,而正是這一個季度導致C產品的訂單差一個完不成,目前的情況是C隻能在半自動線和手工線上做,這樣一來成本分別提高到500萬和600萬。褚哥湊了過去,幫他們分析了一下,發現整好他們多出兩個A,這樣雙方一拍即合,“安騰”以500萬的價格出售給“美豐”一個C,“美豐”則以總共600萬的價格出售兩個A給“安騰”,這樣,吳淵他們隻需再付給“美豐”100萬。聽完後吳淵直拍大腿:“太厲害了!高深莫測啊!”
這事讓吳淵印象深刻,到不是因為褚哥的思路靈活,也不是這柳暗花明來得巧妙,而是這份精明竟然出自一個國企工會幹部身上,吳淵向來認為那裏的人都是一張報紙一杯茶的主兒,沒想到如此精明,真是人不可貌相。
培訓結束時最大的贏家是讓所有人頗感意外的“中盛”,他們的所有者權益增加了215%。也就是為股東多賺了一倍還多的錢,回想第一天他們的經營十分困難,雖不是倒數第一也差不多了,可能正是由於一直處在危機當中,使得他們處處精打細算,該做的功課一樣不少,導致第二天慢慢趕了上來。後來聽那組的人講他們能起死回生最重要的還不是精打細算,因為錢進不來再怎麼算也不行。之所以後來翻身是昨天晚上仔細研究了規則,原來三個廠房都是自有財產,都是可以賣的,賣出去再租回來用,這樣死錢變成了活錢,而其他公司意識到這個問題,已是第二天下午了,錯過了最佳發展時期。周圍人不斷點頭稱是:“看來不熟悉規則吃大虧啊!”
相反的“美達”,第一天業績很不錯,第二天投資就十分冒進,導致資金斷裂。而他們CEO反複叫屈:“你看看我們的生產線,就這底子,要再有兩年絕對賺錢!”吳淵一看,正如他所說:兩條自動線,一條柔性線,三條半自動線和一條手工線,產能很大,還手握A、B、C、D四種產品市場拿單權,
“但這又能怎麼樣呢?”回家的路上吳淵思量道:“什麼事情都一樣,經營更是如此,都得講究個節奏,市場有節奏你也有,但你必須和市場合拍,不能指望市場與你合拍,可如何掌握這節奏?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