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領學生朗誦一遍之後,王默覺得班裏大多數學生的心都已經安靜下來,他們對於《荷塘月色》也有了初步了解,現在要做的功課就是要如何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欣賞《荷塘月色》,這既是文章賞析的需要,也是學生從中學有所悟的需要,王默管這叫“開竅”。
王默沒看花名冊,而是直接讓第一排的一個女生站起來,要求她用飽滿的感情朗誦第一小節。
當這個女生讀完後,王默道:“感情很投入,字正腔圓,如同播音員,朗誦的極好。現在,我有個小問題,作者開篇點明了自己的心境,也就是開頭提到的“不寧靜”,有什麼用意?你從哪些詞句中能領悟到作者的內心世界?”
在王默的啟發下,這個女生又將文章閱讀了一遍,然後開始回答王默的問題。
隨後,王默也不點評,而是讓其他學生來點評,要求從“細微之處體會和解讀經典。”
盡管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王默也沒有去反駁什麼,而是滿口稱讚,說:“百家爭鳴,這也是一家之言。”
有學生問道:“老師,我們說得都對嗎?你還沒有告訴我們正確的答案?”
王默認真想過後,慢慢道:“麵對一座高山,所有人眼中看見的風景會是一樣的嗎?絕對不是!而當我們開始爬山,無論在山腳下,還是在半山腰,甚至爬到了山頂,每一處的風景,在不同人的眼中,也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或者說,當我們第二次重新攀爬這座高山,也會有新的感受。讀書也是這個道理,你可以仁者見仁,也可以智者見智,你可以看山是山,也可以看山不是山,到了最後,你仍然可以看山還是山。”
一些學生不理解,覺得王默說得有些玄奧,王默笑道:“我個人認為,文學賞析沒有對與錯,有的隻是爭論,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你也可以包容所有觀點,兼收並蓄;也可以一條道走到黑,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
看見有些學生仍然還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王默啟發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無論古今中外,人人都一樣。從表麵上看,朱自清是一個文人大師,萬人景仰,然而在生活中,朱自清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工作上的不如意,也有家庭生活的艱辛,更有個人理想的不堪。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都會遇見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和挫折,一方麵,我們要承受這些不如意,另外一方麵,我們還要學會堅強,學會改變。這種矛盾心態,自古有之,李商隱有過‘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的感歎;李白也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無奈之舉。而朱自清呢,他的選擇就是走出家門,獨自一人在幽暗僻靜的荷塘邊,沿著小路慢慢地走下去。他看到的,心有所感的,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不強求哪一種答案更準確,但必須合情又合理,咱們不能將西遊記的答案搬過來,那就變成胡說八道了。”
學生們笑起來,課堂氣氛也明顯活躍起來。
凡是遇見離譜的答案,王默就會稍稍點撥一番,他寧肯放慢講課的進度,也要讓學生們學有所思,思有所得。
“學好語文,重在積累。”其實也就是勸人要多讀書。
讀書的方法很多,可以泛讀,甚至不求甚解;也可以精讀,甚至是逐字逐句的研究,仔細推敲字詞句的應用手法、風格和效果。
至於是先讀書後思考,還是邊讀書邊思考,往往因人而異,完全屬於個人愛好,沒有一個定論。
一直以來,王默覺得讀書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養成讀書的習慣,學會思考,擁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讀書有效,往往是一個人堅持讀書的動力所在,這也意味著讀書受到了啟迪,增長的才幹,豐富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