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同時也是一件快樂事,這體現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就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填鴨式”,“滿堂灌”的上課方式,已經漸漸跟不上時代了,現在的學生獨立意識更強,時常會有某些驚人之舉。
王默初為人師,本身就沒有什麼清規戒律,不受各種條框約束,他也不關心這些,事實上,他反對這種“滿堂灌”的上課方式,也不讚成題海戰術。一直以來,王默擅長的就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他本能的認識到,學生願意學習,而且能學好,要不就是因為立誌而學習;要不就是全憑興趣而學習;也許,還有個別學生由於內心特別強大,擁有化壓力為動力的巨大能量,也能學有所成。
凡此種種,王默覺得這都是正常的,這也符合“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句話的真諦。
但事實上,人比人氣死人,也還有相當多的學生不願意學習,甚至厭學。這種現象並不稀奇,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願意學習,能學習,而且能學有所成,成為人生佼佼者的學生畢竟隻是少數人。
關於教育學生的理論文章多如牛毛,幾乎每一個老師都會說出一套或幾套理論見解,王默讀過一中教研室刊發的教育論文集,許多觀點讓他耳目一新,大受啟發。但是,王默並不會照搬,他耽心自己會學成一個四不像。
教育學生要因人而異,甚至要因材施教,隻有適合學生個體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逼迫某些學生學習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是吃力不討好,這與“牛不吃草強摁頭”的結局一樣。一廂情願去改造人,那是極其艱難而不可思議的。
自從意識到要教四班和五班之後,王默就絞盡腦汁想象各種問題及其對策,他也明白高中階段許多學生身上不好的習慣早已經養成了,想要改變確是千難萬難。
不少人強調:“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試圖改變他人往往難於改變自己。”
王默沒有學過心理學,可他懂得教育如同治水,不能堵,隻能疏導的道理。
麵對個別不講道理,不分是非,無法疏導的學生,王默覺得懲罰也是必要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先做人後學習。
眼下,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做人做事的一些好習慣,才算是重點。
王默覺得培養學生愛讀書的習慣,是一條不錯的思路,可是他也知道學生並不會買賬,王默的辦法就是有選擇地與學生交換。學生可以少寫作業,甚至是不寫作業,交換條件就是必須獨立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者是讀書演講稿。
培養學生愛讀書的習慣,絕非一日之功,而要讓學生產生愛讀書的欲望,就需要減輕學生的負擔,讓他們有閑時有閑情,慢慢步入正道。
課上到這兒,意味著有了一個良好的開頭。起碼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讀書上,而不像五班學生那樣如同一個菜市場。
兩個班的上課狀況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王默敏銳意識到,一來,四班學生的整體素質確實要強於五班學生;二來,王默這次精心準備的演講式上課功不可沒。
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即便是做好讀書這一個環節,也比“填鴨式”訓練強。
提高課堂效率,決不能人為的增加難度,讓學生“畏書懼學”。王默覺得若是減少課堂知識量,降低學習難度,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若幹個小目標,對於平行班的學生來說,或許就相對容易接受一些,也更容易收獲成功。如此,有了短期的激勵,王默就覺得距離大成功也將不遠了。
王默的這些想法,雖然都是紙上談兵,可這畢竟有了前進的方向。
“我們可以帶著問題去閱讀,也可以帶著感情去閱讀,更可以什麼都不帶,你就是你,你隻需要安靜的,慢慢的,在文字中間體驗作者看見或發現的自然美,欣賞荷塘月色的唯美,體味作者獨有的內心感情變化,最終去感悟這些文字擁有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