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五班的教訓,王默給四班上課也開始注重上課前的發言了。
在做完自我介紹後,王默也不看講桌上貼著的那張座位名字對照表,而是拿出了一本花名冊,說道:“在上課之前,我想,有必要先認識幾個同學,我就按照順序,念到名字的同學,請你站起來,咱們先互相認識一下。以後每天上課,我都會多認識幾個同學。”
“鄧心如!”
“到!”一個漂亮的女生站了起來。
王默點點頭,道:“請坐!”
“王赫清!”
一個戴著眼鏡的斯文女生站起來。
隨後,王默又認識了周林鶴,王愛斌,葛超,李一帆,董斌,魏明笠,總計八個學生。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想請同學們待會兒和我一起朗誦這篇散文經典。”
經過了一番認真考量,王默決定不再按照死板的教案去授課,而是采用了他過去參加的演講方式來上課。
上課不是趕集,不可能一味追求“短平快”效果,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想好大環節,也要想好一個個細微的小環節,甚至包括授課的語氣,語速和動作的變化
昨晚,王默突發奇想,上課也許能借用到演講的諸多技巧和方法。
一個演講人想要吸引觀眾,需要考慮的因素極多,其中,演講人聲音和腔調高低快慢的變化,包括臉部表情,目光,姿勢和動作的變化,都需要留給觀眾良好的印象,真正做到像磁鐵一般。
演講注重開場白,這與教師上課有異曲同工之妙,演講人的聲音不僅要洪亮,充滿了磁性和飽滿的感情,也需要有活潑豐富的內容,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否則,還不如自言自語來得傻瓜。
一個好的演講人,往往都是一個煽情高手,聲音響亮,語氣激昂,充滿了抑揚頓挫的變化。演講人放鬆的心態,燦爛的微笑,飽含情感地講述,包括手勢的恰當輔助,這些都是演講人能夠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門。
麵對四班學生,雖然說彼此都是陌生的,但是,王默相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會慢慢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入選高中語文課本,前前後後加起來也有數十年時間了,積累了大量的、現成的、不同版本的教案設計和教學案例。可以這樣說,任何教師都可以借鑒和使用其中的教學設計和案例。
自從拿到語文課本和配套教材後,王默認真閱讀,細細揣摩,他覺得每次重讀和研習這篇散文名篇,一顆心莫名就受到美的感悟和洗滌,從而變得堅強起來。
語文課包羅萬象,但離不開聽說讀寫,聽說是基礎,而讀寫是發展,四個環節缺一不可。
葉聖陶先生曾經有一段經典的解釋:“平常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麵上叫書麵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麵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麵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可以這樣理解,聽說讀寫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全部,所以,學好語文就是學好語言。隻有學好了語言,才算學好了語文。
總之,語文的根子就在於讀書,而讀書涵蓋了聽說兩個方麵的訓練。聽和說就好比語文的兩條腿,這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
語文課上一定要有讀書聲,隻有朗讀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
古人早就說透了學習語文的方法,在反複的朗讀中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學習中的種種問題,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當然,朗讀不是“為讀而讀”,也不是為了一味求快,而是指用心去讀。
第一步,自然是正確的閱讀方式,沒有錯字,錯句的朗讀;第二步,則是語速,語氣和腔調的變化,這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不是之一,而是唯一。隨著讀書質量的提升,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第三步,就是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融入,換句話說,就是要求讀者善思,精思,才能做到學有所得。
樂讀善思,本就是人與時俱進的重要品質之一,麵對美食佳肴,若是囫圇吞棗,終是難知其味;再好的書,不善學精學,也難有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