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的過程中,聯想和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絕不次於理解力。所以,有人才會說:“書聲琅琅才是語文課堂的最高境界!”
有人提倡語文課讓“問題”引領,有人提倡語文課就是純粹的文學欣賞,需要琅琅書聲來提升。
對於這兩種觀點,王默覺得都有道理,關鍵還是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這體現在讀書上,就能一目了然。一些學生還需要認字識字,而另外一些學生則能夠直接進入第二步,甚至會有學生很快就能進入第三步的學習階段。
對於荷塘月色的解讀,各種版本都有過深入的爭論。
王默愛讀書,有時候不求甚解,有時候又喜歡刨根問底。對於幾種版本說,他都是抱著開卷有益的想法看看而已,覺得大可不必爭執某版本的正確。
版本之一,《荷塘月色》發表於1927年7月,而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有了五個或者是六個兒女,朱的妻子在1929年病逝,以此倒推,在1927年,他妻子的身體就不太好了,家境困窘,加上經濟拮據,無異於雪上加霜,確實讓人落寞,痛苦而無奈。
這個時候,極有可能病中的妻子因為心情不好而與先生發生了口角,這就使得朱自清更加鬱悶,苦惱,最後才不得不走出家門,深夜漫步於清華園內的荷塘,尋找內心的平靜。最終,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名著。
版本之二,1927年7月,距離“四.一二”事變,僅僅過去了短短的三個月。當時,國家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許多愛國知識分子麵對黑暗現實,大都不免有過悲憤和不滿,苦悶與彷徨。朱自清先生參加過“五四”運動,出於麵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人也愈發孤獨苦悶,急需找一處地方發泄和排解內心的苦悶和彷徨。
當然了,王默更傾向於版本一和版本二的觀點合二為一。從這方麵來理解,朱自清先生心裏的不寧靜就挑不出來任何毛病了。至於其他版本,王默覺得“美文”說更有道理。
這節語文課的開場白設計,顯得極有匠心,王默深情道:“同學們,你們去過BJ嗎?去過清華大學的校園嗎?你們可能暫時沒有去過,而我蹉跎了歲月,也沒有去過。然而,在1927年7月的一個夏天,朱自清先生就在某個夜晚,趟漾在清華園內的一個荷塘邊上。他將帶著我,也將帶著我們大家,一起走進清華校園的荷塘月色之中,讓我們跟隨作者的心靈一步一景,去感受那富有詩意的別樣美。………”
磁鐵一般洪亮有力的聲音,伴隨著抑揚頓挫的節奏,王默開始了如同演講一般的上課。
這也激發了不少學生的興趣,甚至一些學生發出了會心的笑聲。
“有人說,詩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我們讀這篇優美的散文能夠從中讀出什麼呢?有人強調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都會有不相同的感受,而我讀過荷塘月色之後,我的感悟隻有一句話,人倒下了便是屍體,心倒下了就是行屍走肉;而心不倒,牆倒了便是路。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壓力。有時候,也會被迫戴上麵具,套上枷鎖。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同學們,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有過屬於自己的苦悶,不解,彷徨和猶豫,也都有過自己的努力和抗爭。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放下一顆心,陪同朱自清先生,懷著不寧靜的心情,沿著那條曲折小路,一起暢遊荷塘吧。”
隨後,王默就提出了一個要求,用心去感悟作者的心境變化,用心去朗讀。
接下來,王默就帶著全班學生開始認真的朗讀《荷塘月色》。
王默帶著學生,一邊充滿感情的朗讀,一邊慢慢的在教室裏渡步,腳下盡量不發出一點聲音,即便遇見幾個不好讀書的學生,王默也隻是充滿笑容的麵對,隨後在學生肩膀上輕輕地拍一下,算是一個提醒。
學生們繪聲繪色的朗讀,帶給王默別樣的感受。
這一刻,王默覺得這是一節極有意義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