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學校老師對孩子的管理教育,充其量也就區區八小時,而更多的時間,孩子則是與父母在一起。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和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實際上早就科學解釋了教育的核心內容。
在幼兒和小學階段,往往是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時期,這也應該是家長和老師共同努力的方向。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說起來特別容易,做起來卻殊為不易。
王默初為人師,雖然缺乏一些經驗,可並不妨礙他能一針見血看見這些所謂“學渣”,“學僧”身上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就拿上課來說,孩子小時候,如果不能認真聽課,而是愛說話,愛玩,小動作不斷,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如果老師多次管教之後,卻沒有一個明顯的改變,家長就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節高質量的課,往往需要依靠師生共同的積極合作,有效互動來完成。這其中,除了考驗教師的智慧外,也需要學生的密切合作,溝通和交流。過去學生上課,強調的是模仿,記憶和理解,現在則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索和主動參與等等。
孩子若不能認真聽課,這就說明,在孩子身上至少存在有幾種不好的習慣,一是不會傾聽他人說話,二是不會與人交流,也就更談不上與人合作了,三是自控能力差,如果經過老師多次談心之後,仍然沒有什麼起色,那孩子還要再加一條“不知好歹”,“不分是非”,對老師的批評持漠視或者抗拒的態度,這毛病就更加嚴重了。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多多溝通,家校共同聯手,針對孩子存在的種種問題,積極應對,穩妥的改進教育方法。
願意聽課,能聽課,這是對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而會聽課則是對好學生的要求。
這些道理,王默都懂得,可麵對五班這些所謂的“差生”,王默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在管理方法和手段欠缺必要的火候。
此刻,聽了其他老師的議論,王默就覺得大家說得都有道理,尤其是李雅洺老師量力而行的感歎,其實就飽含著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道理。
李岩然笑道:“本來就是一粒黃瓜籽,偏要種出大南瓜,根本就是費力不討好,把學生逼急眼了,搞不好還會出大事。”
王默聽了,心裏也在思量,對於學生來說,學習確實是一件苦差事。他小時候,也不是特別愛學習,隻是身處的環境逼迫著他努力學習而已。人若是愛學習,而且能學好,往往有著自身和家庭環境的原因。要不就是立誌而學習;要不就是懂得了學習的道理,知道學習可以改變自己和家庭未來的命運;要不就是其它種種壓力,才逼迫著自己去學習;當然了,其中也會有一些學生出於興趣和愛好,慢慢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
麵對五班的“學困生”,王默陡然升起一種無力感覺,逼迫這些熊孩子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危險係數頗高,老師痛苦,學生更痛苦,家長也會痛苦。
教育有沒有用?能夠有多大用處?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究竟能不能真的可以幫助到學生進步?
一時間,王默有些迷惑,他不知道今天之後,李飛揚會不會有所改變?畢竟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太重要了!尤其是學生在青春期的關鍵成長階段。
像李飛揚父親這樣的學生家長,王默自覺頭疼,任何班主任和老師恐怕都會有心無力,對於這樣的學生,王默心想:“也許,開除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