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2 / 3)

轉移話題,曲線進攻

轉移話題,曲線進攻,將正麵話題轉換成其他的話題,用以分散對方的注意力,瓦解對方內心中所築起的“心理長城”。等時機成熟了,再言歸正傳,這時往往會出現新的轉機。

某玻璃廠要從A國引進一套生產線,可是談判一開始就陷入了僵局。我方希望部分引進,但A方無法接受,堅持要求全部引進。

“全世界都知道,貴公司的技術是第一流的,設備是第一流的,產品也是第一流的。”廠長轉換了話題,先來了三個“第一流”,誠懇地稱讚了對方,使氣氛緩和了下來。

接著,廠長又說道:“如果貴公司能幫助我們玻璃廠躍居全中國的第一流,那麼,我們將不勝感謝。”對方聽到這些話時,似乎也順耳得多了。

“貴公司當然知道,就是現在,還有幾個國家的代表團,正在同我國玻璃廠進行引進生產線的談判。如果我們這個談判因一點點小事而歸於失敗,那麼,不但是我們玻璃廠,更重要的是貴公司方麵將蒙受巨大的損失。這損失不僅是生意,更重要的是聲譽。”

廠長見對方開始動搖了,繼續說道:“目前,我們的確因資金有困難。不能全部引進,這點務必請你們理解和原諒,並且希望在我們困難的時候,你們能伸出友誼之手,為我們將來的合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經我方代表的迂回戰,僵局打開了,協議簽訂了,為我國節約了好幾百萬美元的外彙。

談判時,避開對方正常的心理期待,從一個對方以為不太可能的地方進行突擊,這就非常可能讓對方的思維、判斷脫離預定軌道。等到對方的心理逐漸適應你的思維邏輯,再轉而實施正麵突擊,常常會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

適時的坦誠直率

當談判的情勢即將陷入僵局,或者合作關係即將破裂時,可以適時說幾句直率的肺腑之言。比如:“這個合同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十分想簽下這份合同。”“你也看得出來,我真的想同你們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協議。”

“我十分想長期合作,您的條件能不能有所變通?孰不知,適時地坦誠而談,不但會使談判重新明朗,而且往往會消除彼此的成見。由此一來,本來似乎無法克服的僵局,就會慢慢有所緩解,本來似乎不可能成交的局麵,也會變得很有希望了。

這種談判技巧常常會被忽視,但在實際運用中,恰當適時地拿來使用。卻可得到出乎意料的好局麵。

語言的表達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通過後天的學習和訓練才逐漸形成的。我們所知道的拿破侖,他不但是一位軍事家。也是一位演講家。他的軍事才能可能來自天賦,但他的演講才能卻是來自他後天的不斷學習和訓練。

銷售員平時應注重語言表達的學習和訓練,在不同的場合。麵對不同的客戶,要選用最得體、最恰當的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才能把自己的每一句話都說到對方的心裏去。隻有話說到心窩裏了,錢才能到手窩。

換個方式說,掙錢就是多

都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也就是說寫文章不要平鋪直敘。當然,如果文章寫的“峰回路轉”,高潮之處卻又戛然而止。從這點可以看出,人的心理都是一樣的,都喜歡特別的東西。在商場上,麵對那麼多競爭對手,你如何才能脫穎而出,實在是非常難。當然,上帝賦予人會說話,就是讓人與人交流。如果你能在說話上麵勝人一籌,相信你肯定是銷售高手。

都知道明朝時有個江南才子唐伯虎,他可謂是詩書畫三絕。相傳他有一次去參加一位富翁為其老母親舉辦的壽宴,富翁求他畫幅圖並題上字,於是唐伯虎揮筆而成一幅《蟠桃獻壽》圖,並題詩:“這個婆娘不是人”第一句出口,滿座賓客皆驚立而起。“九天仙子下凡塵”唐伯虎吟出第二句,眾賓客這才釋懷而坐。 “兒孫個個都是賊”第三句使富翁一家怒形於色。“偷得蟠桃奉至親”滿座賓客才長長噓口氣,隨即讚歎不絕。富翁也興奮異常,連連道謝。  換一種方式說,語言懸念的運用,目的在於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如果唐伯虎不使用懸念,而像大多數人祝壽一樣說些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類的話,肯定很快就會被人淡忘了。他如此說,既稱讚了富翁的老母親,也稱讚了兒孫,雖說是嘩眾取寵,但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則對話,是說不注意方式的:

“拉斐爾先生,您好!”

“請問你是哪位?”

“我是銳意自動化控製公司的推銷員,我想向您推薦一整套開源節流的計劃。”

“具體是什麼事?”

“我們願意對貴公司目前的財務狀況作一個評估,並告訴您如何使用我們的‘優選控製管理法’來盤活你們庫存資金的25%。”

“哦,是這樣。”

“但是,在您得到這項服務之前,我們要收取500元的預付金,如果從給你們帶來的益看這可不是用區區500元可以計算的。我想我們是否約個時間當麵談談,您看……”

“對不起,你說的這件事我目前並不感興趣,再見!”

在這個案例中,客戶並不了解推銷員及他推銷的產品的具體情況,推銷員也從來沒有向客戶遞送過一份有關該項服務的說明。換言之,對客戶來說,這項服務還非常陌生。這時 銷售員就貿然地說出什麼“盤活資金”的話,令客戶感覺“你是在說我的公司的經營管理很差”或者“你們的經營管理比我們更有效,更節省成本,我應該接受你們的指點”。在推銷員和客戶還沒有熟悉的時候,推銷員在案例中說的話,是很容易給客戶一種推銷員“居高臨下”的感覺的,甚至會讓客戶聽完之後有一種受辱感。

一般說來,人們感興趣的事物往往是聚會交流最好的話題,或者叫最好的信息。這些話題大致包括: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特殊新奇的信息;以肯定形式出現的信息;權威性強的信息;與自己的職業、興趣、經驗相關的信息等等。在非正規的聚會場合,談他人感興趣的話題,重要的是熟悉和把握交談對象的一些背景情況,如:地位、閱曆、身份、性格、愛好等,從而選擇不同的話題。所以,談能引起他人共鳴的話題,除了注意話題本身以外,還要注意“對方”二字的分量。

有個年輕作家,想請一位德高望重的書法家為自己的一本即將出版的書題寫書名。但他隻是個文壇新秀,怕得是不肯給他寫。當這位書法家得知來訪者的意思後,這位一貫以幽默著稱的書法家笑著說:“是題字啊,可以。不過,現在講究經濟效益,請我題字,是不是該付點錢啊?便宜一點兒吧,3000元一個字,怎麼樣?”這雖然是在開玩笑,但年輕作家也聽出了這位書法家似乎對常有人打他手跡的主意頗有抱怨之意。

於是,他說:“先生,您這話可是隻說對了一半喲。要得到您的墨寶,理當付錢。可是,您的字何止值3000元錢一個字呢?比如說,我想要一件值3000元錢的衣服,這家商店買不著,還可以到別的商店去買呀,可您的墨寶隻能出自您自己的手,天底下別無他處可尋。在我看來,您的每個字都是無價之寶,我付多少報酬也不夠啊!”幾句話說得這位早已聽慣了恭維之辭的書法家,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遂欣然提筆。

很多會辦事的人都是“會說話”的,因為“會說話”有助於別人了解你。尤其是上司對你的了解,會使你的才華充分得以體現,向上發展的空間充分打開。所以說,學會了怎樣把話說好,在一定意義上就會在求人時事半功倍,進而把事辦成。

時代在發展,世界在變化,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更新變化之中。消費者的心態和觀念更是瞬息萬變,難以琢磨。如果在思維定中不肯走出來,還是所謂的老一套經驗、不擺脫慣性思維,那麼在銷售的“攻心戰”中,一定會敗下陣來。不要把一種思維強行套在顧客身上。也不要把顧客的心理想象得天真簡單,必須對顧客的表情、動作、語言等做出認真觀察與判斷,根據不同情況來製定自己的銷售策略,才能夠攻破顧客的心理防線。

銷售員在對顧客的心理判斷中,憑借經驗,常常犯下一些錯誤:

不調查,總是主觀臆斷

“某某客戶肯定無法接受我公司目前的報價”。“他們是競爭對手產品的代理商。對我公司的產品不會有興趣”這些銷售人員不提問不傾聽,僅靠以前的經驗或幹脆主觀臆想來判斷客戶的需求,就給客戶“判了死刑”。如果你問他:“你是如何知道的r他們多半會張口結舌。

和客戶關係放大的過分

“要做好業務,首先必須與客戶成為朋友”。無法否認個人關係在生意中的作用,但不要將其作用無限放大。尤其是商家看重的除了利益還是利益,隻是表達方式各有不同。個別廠家銷售代表放棄原則與不法商家達成某些私下交易,往往也是覺得對方夠朋友,講義氣,終釀成大錯。

太過於低三下四

有些生意人功利心特別強,對顧客過於第三下四,有時會起反作用的。“客戶是我的衣食父母,對父母當然要恭敬有加”。可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在客戶麵前隻會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有時反而做不成生意,就是做成了也得不到客戶的尊重,那麼,還談得上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