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的方法多種多樣,直覺、經驗、測試固然重要,卻不可過分依賴。濫用心理測試並不能提供準確的信息,有時反而掩蓋了被試者的實際能力,有些理想人才的模式可以構築領導心目中的某種幻想,可能對實際工作並無多大意義。
1.重賞之下必有能人
有些人或許令你十分頭痛,他們是你公司中的“後進分子”,渾身上下都是毛病。作為領導,對這些人必須抱以誠懇的耐心,投入你的熱情,去幫助和提攜他們。
提攜後進,籠絡其心,大膽使用,這些人必將成為支持你、幫助你的力量,至少,可以使他們在工作中不拖你的後腿。“提攜”的方式有很多種:
第一,給他升官。這是最明確,也最為人所認同的提攜,但也要看他的才幹才行,扶不起的阿鬥反而會害了你自己,成為你的負擔。
第二,調整他的職務。這不一定是升官,但卻可以讓他的才幹充分發揮,而不致“悶死”。
第三,給他助力。例如不綁他的手腳,讓他可以獨立自主地做,以便磨煉他的才幹。
第四,替他解決困難。一文錢可以逼死英雄漢,如果某人真是英雄,那就幫他解決困難吧。
第五,幫他脫離危險。在危崖前拉他一把,明確告訴他、提醒他或暗示他,讓他免於毀滅或受傷。
第六,在他灰心的時候、遭受逆境的時候、被小人打擊的時候,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勵他,讓他振作起來。這也是一種提攜。
不過提攜後進時,你也要有心理準備。
第一,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看人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有時也會把庸才看作將才,也會因個人的好惡而把惡狼當家狗。因此你提攜了他之後,有時候會有被拖累、背叛的危險。
第二,承擔流言的心理準備。提攜的動作如過大過廣,會被人認為是在培植勢力,甚至引起別人的反感和抵製,在大的團體裏這種情形尤其常見。
總之,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但提攜後進這件事對你個人來說,是利大於弊的,而且也不能因為有弊就拒絕提攜有才幹的人物。歧視和冷落,隻能使“小泥鰍”變為“老泥鰍”;提攜和重用“小泥鰍”或可以成為“大龍”。很多企業家一直有忠心耿耿的屬下追隨,都是因為他們樂於提攜後進,用感情綁住了他們,利己也利他,所以,如果你身居高位,就請向後進者伸出你有力的手吧。
2.靠人才打拚天下
說起八佰伴,人們最早是從電視連續劇《阿信》中接觸到的。八佰伴的創始人正是劇中主角阿信的原型和田加津,這位勤勞而善良的日本女性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家庭,10歲就開始做童工,婚後和丈夫一起開了一家經營蔬菜和水果的小鋪子,八佰伴後來發展成為一家年銷售50億美元的大型跨國公司;而阿信,這位頑強的女性,在日本被看作是創業的象征。
然而,1997年9月18日,八佰伴因負債累累而不得不向所在地方法院申請破產,成為戰後日本第一家股份上市的破產零售企業。同樣11月20日,香港八佰伴亦重蹈覆轍,宣布清盤。
短短40年間,八佰伴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曲折曆程,向人們演繹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你死我活、優勝劣汰最殘酷的一幕,它的失敗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某些啟迪。
分析八佰伴由盛到衰的經過,除了盲目擴張,急於求成,決策失誤,是其破產的主要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人才是企業經營的關鍵要素,而八佰伴在大規模向海外擴張的同時,恰恰忽視了必不可少的人才儲備。國外缺人就從國內拉,匆匆從國內轉往國外的企業骨幹,對當地市場和銷售動向根本來不及調整,往往隻是簡單地將國內的一套做法原封不動地搬過去,有的甚至對新項目完全是個門外漢,上手都是個問題,何談取得好的經營業績呢?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領導無一不是重視人才選拔者。企業經營過程中,作為企業的領導必須以一種開放大度的心靈,選拔容納各類優秀人才,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財富,擁有了人才就擁有了資本。
關於選拔英才的重要性,美國惠普電子儀器公司有兩個有趣的公式。一個公式就是:人才+資本+知識=財富。另一個有趣的公式是:博士+汽車庫=公司。
博士、汽車庫,這是兩個懸殊的條件對比,然而也是一種發人深思的對比。在今天知識爆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的時代,要辦好一個企業,既需要技術人才也需要管理人才,人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不重視選拔人才的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上必然落敗,不重視選拔人才的領導也不是合格的領導。
3.像淘金一樣挖人才
戰國時,齊兵攻燕,燕國百姓不甘心接受亡國的命運,將齊兵打退,找回世子為王,即燕昭王。
麵對滿目瘡痍的國家,燕昭王立誌不惜代價,廣招人才。昭王向年高望重的郭隗請招賢之策。郭隗沉思良久,給昭王講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古時有一國君,最愛千裏馬,派人四處尋求,三年而不得。有侍臣聽說遠地有千裏馬,遂告知國君。國君予以千金,讓侍臣去買。沒料到,千裏馬已害病死去。侍臣遂取出五百金,購來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怒,侍臣解釋說:“大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人把活馬送上來?”果如其言,消息一傳出,大家都認為國君果真那麼愛惜千裏馬,不出一年,便從四麵八方送來幾匹千裏馬。
郭隗告誡昭王,隻有屈尊折節才會將才智卓絕的人吸引來。昭王聽其言,重用郭隗,並設“黃金台”,廣攬才士。燕國遂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
第一,選拔英才要有誠意。不要認為禮賢下士隻是我國古代開明政治家的一種個人優良品德,它也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有效之舉。
第二,選拔英才首先要樹立起自己重才和愛才的形象。借重才愛才形象來吸引那些懷才不遇的仁人誌士是最好的方法。這實際上包含著一個如何利用好現有人才,並給予不斷地滿足,最後成就事業的過程。
第三,領導親自致力於人才選拔。“領導不親自參與,就得不到人才。”這是日本川崎化工總裁淺井雅夫對於企業如何吸引人才、選拔人才的切身體會。在日本,爭奪高級人才的競爭十分激烈,許多大企業都隻能保量不能保質,川崎化工作為一家小企業而沒有人才短缺之憂,在於領導親自參與了人才的選拔。一項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調查表明,那些推崇小企業的學生,大都把“能感受到企業一把手之魅力”作為重要條件;而追求大企業的學生,幾乎沒人將此作為選擇條件。
第四,人才選拔也要大量金錢投入的刺激,領導有選人用人的苦心,即使花上幾十上百萬元,也會覺得是合理的。今天的人才選拔沒有錢是不能成功的。金錢、時間、熱情樣樣必不可少。
第五,選拔人才要宣傳。“黃金台”又叫“招賢台”,時下,也有不少企業借報紙一角築起“招賢台”,廣招人才。公司創業初期,名聲不夠大,很少有慕名登門造訪的,所以利用各種宣傳媒介築起“黃金台”,這種方式是很有價值的,同時還可以起到輿論宣傳、擴大影響的效果。
4.選人用點新思維
在西方企業裏,對於人員的招募和選拔需要心理學家的參與。
例如,一家工業企業要測試一位候選人的領導能力,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任務,在一間工作室裏,要求候選人將一堆尺寸不同、形狀各異的木塊,在10分鍾內,拚裝成一個2米見方的立方體。這時恰好路旁有兩位工人,叫他們一起幫忙。實際上這兩位工人不是恰好路過,而是心理學家專門派去製造麻煩的人,他們絕對盡職,但是常常幫倒忙,有時還很粗心,也會有抱怨情緒,說一些難聽的話。心理學家在一旁觀察,必要時對候選人從事的這項簡單的工作給予消極評價,使他心理上受到挫折。
在這一係列活動中,可以觀察到候選人的操作能力。結果候選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上述情況:有的自己動手拚裝,讓別人走開;有的成了獨裁者,對工人指手劃腳;還有的幹脆放棄了領導角色,去聽從工人的指揮。多數人在這種簡單而又緊張的過程中失去了自控。這真實的一麵,我們在一般的情景中是看不到的,而等他們在以後工作中表現出來時,就會給企業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