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自己可以照顧別人的情麵,可別人做了錯事,傷害了我們,我們的情麵也重要,怎麼能不計較呢?一般說來,我們不傷害別人,別人也不會傷害我們。如果是別人主動發起攻擊,挑起戰火,我們也可以避免爭論,采取坦誠而直率的方式表達分歧,提出忠告,使問題得以解決,避免雙方皆輸。
辦公室的張副經理喜歡閑談說笑,有時候還扯到男女私情的內容,話語不夠健康。另一位王副經理聽了很反感,便義正詞嚴地對他提出了批評,告訴他辦公室裏不要胡說亂侃,不要談論與工作無關的事情!這樣一來,兩個人的關係弄得有點僵。為此,經理反倒批評了王做得不好。王有些想不通:分明是對方的錯,經理反倒批評了自己,這不是顛倒是非嗎?
這類事情在單位裏麵並不少見。一旦看到同級,尤其是較熟識的同級有錯誤或缺點,就義正詞嚴地指責,我們不能否認也不懷疑,王的意見是正確的,可能語氣和言辭上麵尖銳了一點,他是出於好心。那位同級說了一些不夠健康的話是缺點毛病,他可以不讚成、有意見,但在表明自己態度時應當注意口氣,因為這類缺點過錯畢竟不是重大原則問題,而隻是一般問題。與其兩人關係搞僵,還不如容忍對方亂侃幾句。對這類問題,我們應當掂量掂量,孰輕孰重?
當你和同級發生爭執時,當你對同級所做的事情看不順眼準備提出批評時,一定要想想,是爭我是你非重要?還是照顧對方的情麵,維護人際關係重要?這就是要不要認真的分界線,也就是應當如何表達分歧的清醒劑。就那位想不通的王副經理來說,並非是不要是非觀念,也不是有了意見不能提,而是在分是非、提意見時要學會自覺地采取平等交流、雙方皆贏的態度,表現良好的自我狀態。這樣做的效果不僅不會損害人際關係,而且會有利於教育影響對方,對雙方都有好處。
5.不能容人,難成大器
作為領導,要貫徹“雙贏”原則,就要擁有海納百川的意識,容納意識的第一個要義就是尊重差異,容納別人的個性。
每個人腳下都有路,每一條路上都有人。然而相互容納與理解的橋梁並不是處處都有。所以,有的人路越走越窄,以致窄到無法再走,這便是走投無路了。其實並不是無路可走,而是因為沒有理解、容納之橋的架設溝通,路便斷了。不能容人,也就談不上會有追求雙贏的動機。
一個人之所以有魅力、有價值,都是由於他有獨特的素質和個性,要容納和讚賞的正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他與別人的差異。要做一個受人尊敬和喜愛的人,首先要敢於表現真實的自我,表現自己的個性,同時也要珍惜別人那獨一無二的個性,不要過高過多地期望別人,用某種標準模式衡量別人,尤其不該期望別人變得和自己一樣或要求別人一定要聽自己的。有些領導恰恰在這方麵做得不好,他們不能尊重和容納同級的個性,要求得到對方的尊重而不懂得尊重對方,這自然會帶來深重的不滿乃至怨恨。許多同級領導間的矛盾與衝突,相互傷害與絕情,不正是由此造成的嗎?這樣的同級關係自然不可能雙贏,而隻能是“雙敗”。
人總是有差異,差異就是矛盾,矛盾就要解決,但矛盾的解決並不意味著必須一方服從另一方,達到完全一致,許多時候需要求同存異,妥協相容。可是,許多領導總是自覺不自覺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塑造別人,越是親密的人際關係,越是關係密切的同級領導,這種與容納相反的意識就越是強烈和明顯。但這種脫離實際的願望不但難以實現,而且往往由此產生出一係列新的矛盾衝突和感情裂痕,直至關係破裂。
尊重和容納同級領導的個性意味著對對方要整個兒地接受,而不是隻接受你喜歡的那部分。也就是說,既接受對方的優點和長處,也要容納對方的缺點和毛病。唯其如此,才能在心理上真正接受對方,與他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並進而在事業之路上達成雙贏。
6.水至清則無魚
你可能有這樣的經曆和體會,與某個同級天天見麵,接觸頻繁,反而產生出許多摩擦和矛盾,倒比與某個少打交道的同級還難相處。當然真正默契的關係也有,但不多,更多的情況是離又離不開:整天在一起又經常爭吵。這就提醒我們:親密並非無間,美好需要距離。要達成雙贏,不能沒有距離。
首先要尊重同級的隱私,這種尊重不僅是不能隨便打聽、追問他人內心秘密,就是自己的隱私也不要輕易向他人吐露。自我坦露雖然不存在不講禮儀的問題,卻存在著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所謂“事無不可對人言”,即使你跟同級關係再好,也不能沒有自己的秘密,否則不利於維護和發展人際關係。
無論什麼樣的人物,都有其兩麵、三麵乃至多麵的複雜性格。過於接近之後,容易隻見其一麵;稍立於遠處觀察才容易見到其人的多形多麵。這就如同遠眺風景一般,遠觀中的勝景名山,親自爬登後才知不過是一堆堆沙土礫石而已。尊重隱私,這不僅是出於禮儀的要求,而且是人際交往中親密相處的一種美學。
千萬不應無限製地與同級走得過於親近,兩條直線一重合,便隻剩下一條了。那就不存在雙方皆贏了。應當培養拉開一定距離觀看自己同級的習慣,同時,也不要將自己無遮無掩地展示給對方;不要做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內心有一點隱秘不是壞事,失去了距離,還有什麼美好?
人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曆和感受:朝夕相處、關係密切的人對彼此間的關懷與照應習以為常,不再覺得新鮮和特別,甚至會感到單調乏味。有點什麼瑣事話不投機,打牙碰嘴,還會彼此埋怨,相互慪氣。可是,一旦分開,又會萬般感慨,想到對方的種種好處。在領導關係中,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這裏,距離成了情感的添加劑。
可見,距離的存在是一種有魅力的客觀存在。人們不一定意識到,但能體驗到它存在的價值。人們常說“親密無間”,但這隻是一種形容,從科學意義上講,這是一個誤區。
要想在事業上共同前進,達成雙贏,同級領導之間就應該手拉手、肩並肩,親密而“有間”,而不能擁抱在一起,使雙方相互牽扯,無法邁步。
7.太忍讓易被人看扁
中國人有條古訓:“小不忍則亂大謀”,強調“事到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頭,一忍為高”。作為自控能力,這是必要的修養和良好的品德。
對自己微笑,也對別人微笑,而不能隻是一味地強忍製怒。必要的控製是為了作出最佳選擇,而有了最佳選擇的控製,已經無須強壓怒氣了。這就是說,成功的心理與交際並不否認控製力的作用,但這種控製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的情感可以做主,可以駕馭,而不是甘願受氣或強壓怒火。經常忍氣吞聲,這豈不是為了照顧別人而損害自己嗎?不要忘了,我們所講的是雙方皆贏。再說如果僅僅是在工作崗位為了恪守職責而自我控製,那麼在工作之外又該怎麼辦呢?強忍製怒,這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如果同級領導羞辱了你,你能不生氣嗎?幾乎每個人都有點脾氣,尤其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大都會鬧點情緒。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但人們大都如此,並不能證明這是必須遵循的規律,這是不可改變的天性;而隻是說明真正具備成功心理的人為數很少,有些人盡管心態比較積極,但尚未達到善於選擇和控製自己情感的高度。壞脾氣是雙刃劍,既傷害自己,又傷害別人。這一點人們大都承認。但愛發脾氣的人總認為這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天性和習慣,他們說:“沒辦法,我生來如此,就這個脾氣。”因此也就期望別人對自己的寬容:“你知道我就是這個脾氣,何必計較?”
其實,真是沒辦法嗎?並不是沒辦法改變,而是由於意識和觀念沒有改變而變得沒有辦法。你要求別人不計較,你為什麼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這不分明是處世意識與觀念的問題嗎?既然人的心態可以改變,那麼人的脾氣自然也可以改變。當然,並不是一切激動情緒都要否定,都要防止。
一個人要主宰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被情感所主宰,動不動就發脾氣。脾氣大是損人又害己的不良情緒,應當受到蔑視和否定,至少要受到管製。你可以忍讓你的同級,但不可過分,過分忍讓會使對方得寸進尺,破壞雙贏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