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追逐雙贏,風光無限(1 / 3)

與同級領導相處,大體可以分為這樣幾種模式:一、我輸你贏,即我不好,你好;二、我贏你輸,即我好,你不好;三、雙方皆輸,即我不好,你也不好;四、雙方皆贏,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即希望我好你也好,如果辦不到,那就放棄。追逐雙贏,是同級相處的最圓滿結局。

1.兩敗俱傷是下策

哲人早就說過,我們與別人分擔痛苦會越分越少,我們與別人分享快樂會越分越多。其實這就是雙方皆贏的規律。然而,當人們為生活所累,為工作所累,愁悶煩躁,心理不平衡的時候,往往走向自我封閉的孤獨境地,與別人分擔痛苦似乎已經很難,這也是無可奈何、可以理解的事情,但為什麼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呢?

誠然,我們確有許多不如意,有時抱怨幾句本也無可非議,但我們能不能因此放下自己的煩慮,也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級們高興一下?因為分享快樂、共同高興,這是不需要任何投資和煩勞的好事呀!由此可見,是選擇煩惱,還是選擇快樂,是隻顧自己,還是貫徹雙贏原則,主要不是由處境決定的,而是由心態決定的。

顯然,除了雙方皆贏,其他幾種模式都不好,或不夠好,但也不宜作絕對的否定。某些特定情況需要選擇我贏你輸,或我輸你贏以及其他模式。如參加某些人才選拔的活動,就要我贏你輸。如果大家都不想爭第一,那競爭還有什麼意義?但這種爭奪權僅是在分數和名次上的,並不是整個人的誰輸誰贏,這在商戰中並不少見,但這僅僅是處理問題的策略而已,也不是根本上的我輸你贏。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最佳選擇隻有一個雙方皆贏!其他的選擇都行不通,至少是效果不太好。

與同級領導處的關係不易,若想做到雙方皆贏更不容易。但除了敵對性的衝突外,我們若想與同級領導建立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隻能逆難而上,堅定不移地選擇雙方皆贏。因為隻有這樣的選擇才合乎人性、合乎規律、合乎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合乎市場經濟所決定的現代社會關係法則。

市場經濟不是競爭性的嗎?競爭怎麼可能雙方皆贏呢?不錯,市場經濟是競爭的,確實存在著優勝劣汰、冷酷無情的一麵,但生活的本質、人際關係的本質並不是競爭的,而是相互依存為根本的。在事業上的成功,都是貫徹平等互利的原則和堅持雙方皆贏的方針的結果。損入利己者雖然一時得逞,但隻能是一時,從長遠來看,因小失大,還是要失敗的。

在現代社會中,比較典型的主導意識與策略大體有兩種,一是“鷸蚌相爭”,一是“吳越同舟”。“鷸蚌相爭”的特征是競爭的雙方你爭我鬥,互不相讓,非要分個高低勝負不可,最終造成兩敗俱傷、“漁人得利”的結果。這種“鷸蚌相爭”的事情在同級領導之間也不少見,不論是我贏你輸,還是雙方皆輸,對於處理相互關係,樹立各自的信譽和形象都是很不利的。

“吳越同舟”是一種競爭雙方合作,既是對手又是朋友的最佳選擇,也是一種最明智的競爭策略,而且也體現了公共關係的意識。這樣做,一方麵可以與同級友好相處、公平競爭,避免傷害對方而招致對方的暗算;另一方麵,這種真誠友善、團結合作的態度還可以優化企業的形象和聲譽,爭取到更多外部公眾的認可。你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就要滿足他人的需要。與同級相處,要堅持雙贏原則,我好,你好,才能大家都好。

2.分享成功的機遇

有些領導總擔心機遇錯過了不會再有,對自己能否還能夠爭取到下一次機會頗有疑慮,因此機會來了,便想不失時機地抓住,非要跟同級爭個高低上下不可。其實,這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在這些領導的潛意識中,總有一種感到自己不如對方和恐怕不如對方的消極心態,而這正是阻礙他們選擇雙贏目標的內在危險。

人與人相比確實千差萬別,因而人們常說:人比人氣死人。為什麼要生氣?表麵上看是因為有差別,實質上則是因為不自信,或者說不夠自信。在你的同級中會有人收入比你多,資格比你老,或者後台比你硬。不自信的人不能充分肯定自己的能力與價值,自然會在這些不可避免的人際差別之前失去心理平衡。這種人總為自己不如某個同級而煩躁不安,嫉妒怨恨,當然就不會貫徹雙方皆贏的原則,而隻能選擇我贏你輸或我輸你贏的不良模式。

這種消極心態對於自由平等意識和良好的人格具有極大的腐蝕和破壞作用,自然會使有些領導在與同級領導相處時抱有偏執態度。

有什麼方法能夠消除這種心理呢?唯一的“藥方”就是自信自愛、心態積極。若指望你與同級之間差別很少甚至沒有差別,這是必然落空的想法。無論現實環境變化多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並擁有他人不可能擁有的東西。隻有你敬重自己,別人才會同樣敬重你。這是一個自強和行動的時代,而不是抱怨和失落的時代。沒有這種積極的心態與行動,也就不可能在人際交往與關係上自覺地選擇與貫徹雙方皆贏。一個人不能主宰自己、贏得自己的人,哪裏還有心思和興趣去追求雙方皆贏呢?

還有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常常阻礙某些領導自由平等地與同級相處,就是怎樣看待機會,有沒有不虞匱乏的心態。不虞匱乏,也就是不愁機會稀少。人要發展當然需要機會,而在機會的問題下,我們常常感到僧多粥少。如果我們認為機會很多,人人都有份,不愁自己沒有機會,不就可以選擇和實現雙贏了嗎?

有些領導,在職務升遷、加薪時,總是像搶“餡餅”一樣奮勇向前,唯恐落後。他們的觀念是:一方得益必然導致另一方相應受損,隻有爭取我贏你輸,而不能考慮雙方皆贏。其實,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態。在心態積極的人看來,現實當中存在許多機會,許多好處,足夠自信的人們分享。這種人因為不愁沒有機會,便願意與他人分享機會。收益、榮譽、地位和權力,可能為別人提供各種有利的可能和選擇,如果自己處境不利,也能去尋找和創造機會。他們能拋棄那種認為一方得益必然引起另一方相應受損失的觀念。

實際上,一個人或一項事業的成功並不意味著非要造成別人的失敗不可,因為真正的成功是戰勝自己,而不是戰勝別人。真正的成功意味著一個人在與他人的相互影響方麵取得成功,使每一個相關的人共同獲益。

如果你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如果你深信在你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許多多的機遇等著你,那麼,你不妨將某次機遇讓給其他同級,助他成功。這不會對你有什麼不好的影響,相反,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因為你得到了“人和”。

3.真誠為同級叫好

在與同級相處時,我們有充分理由選擇並堅持雙方皆贏的原則,但實際上許多領導做不到這一點,即使對於比較親密的同級哥們兒,本來有這樣的願望,實際上也做得不夠好。難道這個要求太理想了嗎?不,這是切實可行的利己與利他的協調統一。那為什麼真正做到很難呢?因為最佳選擇必須要有最佳心態。有許多領導心態不積極、不開放,活得太累、太煩,連為別人高興一下都不容易,怎麼能選擇貫徹雙方皆贏的原則呢?

也許有人會問:“我為同級高興一下有什麼用?”不錯,你為同級高興一下,歡呼一聲,鼓幾下掌,沒人會給你發獎金,你自己的煩惱也不會因此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提出這樣疑問的人,大概沒有嚐試過心態積極的好處和甜頭。那麼,請問你聽一支優美的樂曲,或者和哥們兒隨意地閑聊一會兒,或者讀了一本使你感興趣的書……這類平常的小事有什麼用?孤立地看這些事情誰也說不清有什麼用,但從這些小事上所反映出來的心理態度、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言談舉止卻具有決定你命運的作用,也代表了你的交際能力與水平。

選擇和實行雙贏原則,必須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人格魅力。當你的同級取得成績或得到提升時,你不妨在他麵前表示一下你的喜悅,真誠地為他叫一聲“好”,相信不論是對方還是你自己都會受益匪淺。

4.樹要皮,人要臉

有句俗話叫做“樹要皮,人要臉”。人人都有自尊心。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能夠含辛茹苦、曆經磨難,可怎麼也不能忍受“當眾出醜”、“無地自容”,尤其不能忍受別人的誤解和汙蔑。正如古人所說:寧可毀人,不可毀譽。這個規律不可否定,因為自我防衛心理、關注自我形象是人的天性。正由於如此,我們才應當樹立容納意識,選擇雙方皆贏,正確麵對分歧,一定要容納別人的缺點,諒解別人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