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平同級厚黑法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誰都會遇到自己克服不了的困難,誰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同級相處也是如此,互相幫助、互相關心、攜手共進。俗話說:“單槍匹馬難闖天下,寡助之人難成大業。”
1.多個朋友多條路
與同級相處難免有磕磕碰碰的地方,矛盾一經產生,便會妨害相互間的溝通。共識沒有了,交往起來也就比較困難了。與同級結冤,既不利於開展工作,也不利於自己的發展。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多一個敵人多一堵牆。也就是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但冤家既結,當如何破解呢?
冤家者,誤會也。其形成可從主體、客體兩方麵找原因,或是因自己的言行不慎而致,或是由於對方過於敏感,誤會了你的意思。
同級中有一個冤家,會讓你在工作中很不自在,辦事也會遇到重重阻礙,不那麼得心應手。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冤家間的隔閡,創造一個團結和諧、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
首先要製怒,被人誤會了,不要大光其火,而要以平靜的心態回憶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發生誤會和矛盾的原因,再決定采取什麼樣的措施予以澄清。
製住怒火,能讓你冷靜地分析問題,查明原因,有效地解決問題,化解怨恨。
其次要戰勝自己的怯懦心理,消除自己的委屈情緒。消除誤會就要把問題說清楚,無論采取哪種方式,不要怯懦,要敢於當麵把問題講清楚,否則事情越搞越不清楚。要親口向對方說明,事情是怎樣就是怎樣,直截了當地把問題講清楚最好。
消除自己的委屈情緒,可以消除妨礙交流的心理上和思想上的障礙。同時也要冷靜地為對方著想,到底事出何因,究竟是自己錯了還是對方的過失。不要總以為自己委屈,可能毛病就出在你自己身上。另外,委屈有時還會影響你及時地把話說個明白,有時人被同級誤會,感到委屈,便硬願把話憋在心裏,這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不要在背後指責同級,而要主動與之接近,說明你的想法。背後指責,隻會使人誤以為你心存忌恨,挾私抱怨。
再次消除誤會不可放過大好時機,因為越拖便會越被動。抓住好時機,就是說如果不能把問題當麵講清楚,就要選擇一個對方心情比較愉快、神經較為放鬆的時機把事情講開,把誤會澄清。
每個人都會有眾多的同級,仕途中離不開同級的關心、幫助、鼓勵,處理好與同級的關係,和衷共濟,才能使人生大道坦然寬敞。千裏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人們都願意多交朋友,少結冤家。但如果不慎結冤,便要積極、冷靜地解開這個“結”。
2.君子成人之美
有的人信奉“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個跌倒自個爬”、“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認為幫助別人很傻,是自己吃虧,殊不知,到頭來受到傷害的,還是你自己。
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你自己,需要的滿足是相互的,人際交往的目的是滿足彼此的需要。經常幫助別人,才能在自己危急的時候不至於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幫助同級不僅能獲得他的感激,也能獲得施予的滿足,為自己有能力幫助別人而高興。
使別人得到幸福的人,自己也是幸福的。幫助同級的人,得到的也必然是快樂!
《論語·顏淵》中有一句話:“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意思是幫助別人實現其願望。現實生活中,當同級在工作中遇到麻煩時,要伸出援助之手,熱情地給予幫助。
當然,幫助同級不能勉強,要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去幫助他。實際上,同級之間的工作總是相互關聯的,正如一台機器上的各個齒輪,彼此之間聯係緊密、不可分割,如果其中一個齒輪出了毛病,便會影響到其他齒輪的正常運轉,隻有保證各個齒輪的正常運轉,才能保證整台機器不出故障。同級之間的工作也是如此,要很好地完成一項任務,沒有相互之間的協同作戰是不可能的。因此,幫助同級不僅是同級間友好關係的表現,不僅是助人為樂美德的體現,而且也是做好工作的客觀要求,是大局觀念的一種表現。試想,如果同級那裏的工作出了問題,你的工作還會那麼順利嗎?即使同級的工作對你沒有直接影響,起碼也有間接影響,這種影響總會或遲或早地表現出來。所以,當同級陷入困境時,要在可能的情況下,主動為他分憂,使他擺脫困境。
幫助同級總會得到回報,當然我們幫助別人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什麼回報,但“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句古訓總是被人們自覺地遵循著。我們誰都不能說自己在工作中不會遇到麻煩,即使你很有才能,也難免有個意外,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同級便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幫你走出困境,而且他會很樂意這樣做,因為你也曾幫助過他。
3.別為過錯尋找借口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人,明明是自己錯了,卻偏不承認,更不肯改,還不肯從自己身上找錯誤之處,有時還埋怨朋友關鍵時刻不肯靠前,要麼以為別人在嫉妒自己。
一個人犯了錯,用爭辯、掩飾的辦法,更讓人不能同情和諒解。爽快地、坦白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倒容易得到寬恕。隻有愚蠢的人才努力試圖為自己的錯誤尋找借口,強辭奪理,因為這樣做,隻有使你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在與同級相處中,自己做錯了事,要敢於承認,勇於認錯。豁達開朗的人,往往能贏得好感和尊重,同級會因為你的坦誠自責而更願意和你合作。“道不同不相與謀”,如果你一意孤行,不知悔改,違背人心,那隻會將自己孤立起來。一個不肯承認錯誤的人,別人自然不會原諒他,也沒有人願竟與他合作。
知錯敢於認錯,還要以實際行動改錯,善何其大也!人人都知道“將相和”的故事。倘使廉頗知錯不認錯,一味胡攪蠻纏,則趙國將國無寧日,認錯而改錯,則更讓人覺得廉頗了不起。藺相如如不能全心與之和好,將相失和,無以依靠,強秦吞趙就更容易了。正是由於廉頗能知錯改錯,藺相如能一心為國,全無私心,所以才能將相和好,共同為國出力。
由此看來,犯了錯的人不能一根筋,錯了就是錯了,要敢於承認。有道是,大丈夫錯都敢犯,難道還不敢承認嗎?承認固然要緊,改正則更顯重要!
不能認錯,自然不會“和衷”;沒有“和衷”,又怎麼能夠做到“共濟”呢?去掉感情上的“不好意思”,搬開麵子上的障礙,勇敢地說一聲:“對不起!”並以實際行動,全力糾錯,你的同級自會以你的光明磊落、坦然赤誠而原諒你,而且會尊重你,喜歡與你共事。
4.領導無信不立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既需要十分誠實,更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中國古語有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也說明了同樣一個道理,而且至今仍被我們引為行動的基本準則。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際媒介。如果我們在與他人的交際中言而有信,即使把握不了高超的語言技巧,也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如果我們失信於人,即使巧舌如簧,也無從取悅於人。所以,在和自己的同級相處時,需要做到有言必行,言行一致,否則就會“無信不立”,被同級唾棄。
“我實在無能為力”,“我試試看吧”和“我絕對可以辦到,放心吧”,三種方式表達了三種不同的意義。這就要視自己的實際能力選擇應該說哪句話。如果你明顯有能力幫忙辦到而卻不願積極為同級提供幫助,而你卻違背實際情況,大包大攬,輕易答應同級而又輕易失信於他,那麼,即使你不是存心騙他,也會引起誤會,甚至於傷害他的感情,影響到你們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