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誰,如果遭到別人直言反對,都會產生敵意。下屬的直言不諱,往往使上級覺得臉上無光,威名掃地。過於直接的批評,會使上級自尊心受損,大跌臉麵。通過迂回的辦法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力求使上級改變主張,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你無須過多的言辭,無須撕破臉皮,更無須犧牲自己,就可以使上級接受你的意見。
1.進言不可操之過急
有些聰明的下級在向上級進言時,不是直陳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容易引起上級的猜疑,尤其是一些氣度狹窄的上級更是如此。在發現上級的決定或決策有錯誤時,他們不直接點破錯誤、失誤之所在,而是用征詢意見的方式,向上級講明其決策、意見本身與實際情況不相吻合的根據,使上級在參考他們所提出的眾多資料時,自己得出你想要說出的正確結論。
其實,這正是進言的最高藝術,是不諫而諫,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你僅僅提出建議,而讓別人自己去得出結論,讓他覺得這個想法是他自己的,這樣不更聰明嗎?”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得出的看法,往往比別人端給他的看法更加堅信不移。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想法被上級接受,在許多時候應該僅僅提出建議,提供資料,而最後的結論,最好是留給上級自己去得出。這比越俎代庖,硬把自己的意見往上級頭腦裏塞,效果要好上千百倍。
在向上級進言時,不要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要給上級留出一定的時間,對你提出的建議和提供的資料加以思索。人們的思想表現為一個複雜的認識過程,接受或改變一種認識,需要經過肯定、否定的思維矛盾運動,不可能像立竿見影那樣簡單迅速。在給領導提意見時,不能急功近利,要允許上級有一個認識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求之過切。急性病違背了人們的認識規律,超越了上級的認識程度。強迫上級就範,往往欲速則不達,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2.先獻忠言,婉提建議
下級在向上級提出忠告時,首先要肯定上級的決策、意見中合理的部分,然後再策略地否定上級決策、意見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先肯定動機是好的,後指出事情的結果不好,以引起上級的深思和警覺。
“先肯定,後否定”的做法行之有據。上級的決策、意見不可能一貫正確,也不可能一貫錯誤。首先,就上級的同一決策、意見而言,往往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其次,就上級的整個決策和意見的鏈條而言,通常是正確的決策、意見占多數,而不正確的決策、意見占少數。
“先肯定,後否定”也符合人們的心理特征。這就是人們自尊自重的傾向。英國著名學者帕金森和魯斯特莫吉在他們合著的《事業成功之路》這本書中,曾經這樣寫道:“批評之前,你最好先以表揚鋪路。切記:再好的人也不願意被人指責做錯了事,為此,你應先找出批評對象的某些優點予以表揚。人們往往易接受能看到他的優點的人的批評,如果你在批評前沒有予以讚揚,就很容易激怒被批評者。”
下級向上級提意見,如果一開口就否定,或者是隻否定不肯定,盡管有時就其否定的內容來看也許是對的,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相傳,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攻破秦都鹹陽後,看到金碧輝煌的皇宮,花枝招展的美女,眼睛都花了。再往秦二世的龍床上一躺,更覺得飄飄然了。劉邦想在皇宮住下來,他手下的猛將樊噲氣衝衝地責問劉邦: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秦王?劉邦聽了大為反感,還是我行我素,隻顧在宮中尋歡作樂。後來,劉邦被張良說服,終於移兵城外,揭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
樊噲進諫的沒有什麼不對,但為什麼沒有說服劉邦?究其原因,就在於其講諫的方式不恰當,“良藥”苦口,違背了劉邦自尊自重的心理需求。相反,如果樊噲能采用“先肯定,後否定”的進諫方式,即陳明了利害,又不打破劉邦的心理平衡,使否定不再是赤裸裸的,而是有所鋪墊、有所陪襯,就會減緩劉邦接受進諫的心理坡度。在這點上,張良就是顯得很有心計,所以,劉邦聽取了他的勸告。
3.請教方式提建議
下級提出建議,試圖讓上級接受,這不僅取決於建議內容本身的合理性,還取決於下級提意見的方式。
許多經驗表明,以請教的方式提出建議更易為上級接受。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上小學的弟弟妹妹充滿敬仰地向你請教問題時,無論你多麼忙,都會帶著一絲驕傲地解答他們顯得幼稚的問題,並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成就感是那樣牢固地植根於我們的心理深處。別人向我們求教,就表明我們在某一方麵優於別人,我們受到了別人的尊敬和重視。在被別人請教時我們心中湧起的愉悅感和自豪感可能並不為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每一個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渴望有這種情感體驗,領導者也無例外。
請教的姿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更有內容上的意義。下級在請教上級時所聽到的他在某一方麵的見解,可能並未在公開場合說明過,而這一見解可能正是下級在考慮問題時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麵。這樣,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上級的看法,可以使下級進退自如:一旦發現自己的想法欠妥或考慮不周,便可立即止口,回去將自己的建議完善一下;如果發現自己的建議毫無意義、分文不值,那麼你該慶幸沒有將自己的見解說出去,因為這使你避免了在上級麵前暴露自己的弱點。
向上級請教,有利於找出你們的共同點,這種共同點,既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又包括雙方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下級在提出建議之前,先請教一下自己的上級,就是要尋找談話的共同點,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礎。如果你提的是補充性建議,那就要首先從明確肯定上級的大框架開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見,作一些枝節性或局部性的改動和補充,以使上級的方案和觀點更為完善,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地執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對性意見,則一定要注意共同心理的培養,使對方願意接受你。此時,雖然你可能不讚成上級的觀點,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對它的理性思考。你要設身處地地從上級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並以充分的事實材料和精當的理論分析作依據,上級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立場,仔細傾聽你的建議和看法。
躬下身子,虛心請教,會增強上級對下屬的信任感。當你用誠懇的態度來進行彼此的溝通時,上級會逐漸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兒的想法,並逐漸了解你的動機,開始恢複對你的信任。
4.要乖巧,但不盲從
盲從者能給領導留下遵守紀律、樂於服從的印象,但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服從對上級來說是一種無用的服從。因為在領導看來,這種人難當大任,不可能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也不可能獨當一麵地成為領導的“台柱子”。
所以,下級要想獲得上級的重視和尊重,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上級有用,甚至無法離開的人,就要盡量避免盲從這種軟弱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那也不盡然,盲從雖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但“天下莫柔於水,但莫能勝於水”,事事與上級保持一致,事事順從,既能獲得上級的信任,又可省去不少麻煩,何樂而不為呢!還有人會舉例說,中國古代有個大臣馮道,曆經數朝而不倒,不就是靠的俯首貼耳、事事順從領導嗎?
誠然,盲從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起到保身的效果,也有一些領導喜歡“跟屁蟲”似的人物,但是,時代不同了,這並不能成為與上級和諧相處的普遍法則。盲從,或許能夠與上級相交無事,或許能在短期內為上級所賞識,但從長遠看,這決不是什麼進取之道,這樣的下屬很難有所發展。
下級能夠取信於上級,能夠為上級所重視和尊重,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下級應表現自己的才幹和魄力,能夠替上級解決問題,上級才不會忽視你。盲從,會使下級的才幹被埋沒,得不到上級的賞識。領導說什麼,就是什麼,不分清紅皂白,不加分析,“拿來主義”,沒有反對意見,或者即使有也不敢提出來,你的想法不為人所知,你的才幹也無法充分發揮。靠盲從混飯吃,人人可為,上級又何必非用你不可呢?尤其在競爭激烈的公司、企業,上級更需要聽到不同的意見,以便博采眾長,戰勝對手;上級也需要能為他獨擋一麵,衝鋒陷陣的“勇士”,如果光知道盲從,那麼你的命運實在不怎麼妙!
有時,適當地表達一下與領導的不同看法,敢於表現自己的勇氣和自信,會使上級欣賞你,信賴你,委以重任。表麵看起來對領導言聽計從,內心裏要有自己的小算盤,這就是要乖巧,但不盲從。
5.借題發揮要適可而止
人在情緒不佳時,較之平常更容易悲觀失望,思維遲鈍且惰於思考,情感波動大並易產生過激行為。這說明,人是一種有著複雜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動物,其思維特征受到某種心理狀態的影響,因此,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我們也要注意對方的情感變化,趨利避害,從而占據某種心理方麵的優勢和主動,防止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上級也是人,也無法擺脫上述思維規律的影響。這就提醒我們,一定不要在上級情緒不佳時進言;同時,這也啟示我們,在上級心緒高漲、比較興奮時提出建議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來說,領導在娛樂活動中心情會較好,這時候提出建議會使領導更容易接受。特別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議同當時的情景聯係起來,通過暗示、類比等心理活動的作用,則會對上級有更大的啟發。還有些比較聰明的下級善於接住上級的話茬兒,上承下轉,借題發揮,巧妙地加以應用,從而能夠更好地觸動上級,使許多平時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解決。
一家單位剛購置了-批計算機及辦公設備,並準備修建一個機房。但在機房安置空調機一事上,領導卻不肯批準,認為單位的同誌們都在沒有空調的情況下辦公,不宜單獨對機房破例。雖然有關同誌據理力爭,說明安裝空調是出於機器保養而非個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說服領導,使領導改變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