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 / 2)

教師這個工作,做得久了,就會感到單調和乏味。正在王收百無聊賴的時候,廠裏給技校安排了一個別的老師不想接而王收卻願意幹的差事:廠裏要招一批家在農村的職工子弟進廠,安排技校為新進廠工人編課本,一個月內排版印刷。課本共兩門:語文和數學。任務下來,老師們都說:寫篇論文評職稱的時候還能加分,編課本費勁不少卻沒有任何好處,編這個有什麼用啊?老師們不想接這個工作的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都不知道新工人應該學什麼,不知道該怎麼編。校長就召集全體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開會,要求每個老師都要編,一個老師負責一部分。教務主任說:編課本可不是簡單事,出個考試卷子還要係統考慮,編課本更要如此;數學還好說,小學和初中的內容濃縮一下就能合成一本,語文就沒有這麼簡單了,要實用,還要係統,老師們各編各的,就要亂套,編出來不倫不類,工人也不愛學。校長正在著急,王收自告奮勇自己一個人負責,說:我幹過幾年工人,知道應該學什麼。校長當即拍板:數學由教務主任牽頭組織,每個數學老師負責一部分,語文王收一人負責;三周內拿出清樣,一月內印刷成書。

王收開始加班加點地忙活,最後幹脆搬到學校裏去住。剛進廠時電工班打賭讓“小驢子”呂紅軍默寫舜井街的“舜”字呂紅軍寫不出來的情景始終浮現在他的腦海。“編一本生動易學又實用的課本為工人弟兄們做點事”——這是他的動力。

王收把生活常用字詞收入課本;找專業課老師借來車鉗鉚電焊和燒結、球團、焦化、煉鐵、煉鋼課本,把這些工種的常用詞語編入課本並輔以崗位基本技能知識;又找負責培訓的老師借來安全知識讀本,把安全常識編成小故事。課本裏還有應用寫作課,包括怎樣寫家信、怎樣寫總結、怎樣寫申請、怎樣寫報告;甚至還有犯了錯有怎樣寫檢查、看中了對象怎樣寫情書等。他把中國的曆史年代編成順口溜;把中國曆代名人及主要事跡收進課本;一些生活常識如二十四節氣、濟南的公交線路、古跡名勝……應有盡有。課本還特意把大禹治水和舜井街的來曆編成一課;課後作業生詞讀寫部分,“舜”字,寫十遍!

課本如期交稿。清樣出來後,校長拿給廠領導看。廠裏在一次廠長辦公會上把王收編的語文課本也拿到會上討論。廠領導和各分廠廠長們紛紛說好,最後決定把“怎樣寫情書”一節去掉,其餘部分一字不改交付印刷。

這個課本成了此後多年南鐵新工人進廠培訓的必學課……

雖然各類體裁的文學作品發表了幾篇,但如二哥王豐一樣,王收的生活並沒有出現任何的改變;作品發表了,沒有人關注,沒有人評論,甚至周圍的人也沒有議論。這和王收原來想象的發表了作品會如何如何大相徑庭。

已經棄文從商的王豐對王收說:“文壇的事你不如我清楚——要想讓自己的作品引起注意,你要托人評,沒有人評,誰注意你?你要是認為有必要,我給你找人寫幾篇評論。”

王收認為這種做法是對文學的褻瀆,謝絕了二哥的好意。

王收的生活好像失去了方向,創作的激情也大不如前。他琢磨是江郎才盡了還是缺少生活呢?幾經思考,他決定辭去老師的工作到車間繼續當工人——或許回到車間能激發自己的創作欲。

王收把自己想回車間幹工人的事向校長提出來。校長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問是怎麼回事?王收說:“在生產一線生活更豐富,我喜歡。”

校長說:“你這個王收腦子是不是有問題?讓你幹科級秘書你不幹,去當工人?你的事情我不管,你自己去聯係,有要你的我就放。”

王收回到一分廠電工班,很多人都換了,已經不認識了。說找師傅朱老大,別人說朱老大幹活去了,一會兒能回來。王收說我一會兒再過來。就轉到屋後找個樹蔭坐下吸煙。估麼著朱老大回來了,就又回到電工班。朱老大正在門口等著,見是王收,就有些失望地說:“他們說有個穿幹部服的來找我,我還以為是哪個領導找我有什麼好事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