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的老師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學校關上教室門老子天下第一,出了學校門兩眼一抹黑,沒有與外界銜接的渠道。要說與外界聯係的渠道,或許隻有王收發表的作品。
一天中午剛下課,有老師告訴王收,有一個農村模樣的二十來歲小夥子找到教研室要見王收。王收到教研室一看,並不認識。小夥子見王收遲疑,就從書包裏拿出一本雜誌說:“俺讀了你寫的小說;這上邊有你的聯係地址。”
王收接過來看看說:“這是一篇散文啊。”
小夥子又拿出一本雜誌說:“這裏麵是小說。”
一個老師打哈哈說:“王老師行啊,有崇拜者了。”
王收趕緊請小夥子坐下,給他倒上水。翻著雜誌問:“你發表的呢?是哪一篇?”
“俺還沒發表。”小夥子說著,拿出一篇手稿:“這是俺寫的,想讓你看看。”
王收接過手稿邊翻看著邊問:“你找我就是為這個?”
“是。俺想和你以文會友。”
“你住在什麼地方?聽口音你不像濟南附近的。”
“曲阜的。俺是第一次到濟南。”
王收一下回想起自己當年要去長春電影製片廠當演員的事情。他請小夥子一起到食堂吃了飯。對他說:“我看了你寫的東西,怎麼說呢……和我學校的一些學生寫的水平差不多,有很多錯別字,句子也不通順;有些說法全憑想象,比如城市的生活就不是你寫的那樣,大學生活也不是那樣……”
小夥子並沒怎麼聽王收說,接過話去:“你肯定和編輯熟,你給俺說說給俺發表了吧。”
王收笑笑說:“我和編輯還真不認識。再說你寫的這個作品,就是認識編輯他也不給發表,主要是你寫的這個……不知你想表達什麼……”
“你給俺改改,改成啥樣都行,隻要用俺的名就行。”
“我不知道你想表達什麼,怎麼改啊?”
“你不是說俺寫的和你學校的學生一樣,你是老師,還不好改?”
“說實在的,我說的,不是好學生;再說,你可能不知道,技校的學生,本來寫作水平就不怎麼高……”
“那咋治?”小夥子很著急。
“你要是在濟南沒有別的事就回去吧。回去多看書,多寫,慢慢水平就提高了。”
“那俺白來了?”
王收想了想說:“要不這樣,下午我和你到大明湖、趵突泉看看,也算沒白來,然後你就回去?”
小夥子無奈地說“那也行。”
王收趕緊回教研室請了假,又向同事借了錢,領著小夥子乘公交車到公園轉了轉,所幸兩個公園並不遠,小夥子遊興也不大,沒多長時間就逛完了。王收又把小夥子送到長途車站,總算在最後一班車開出前給他買上了車票,看著小夥子乘上車,目送他離開。
王收送走了小夥子,已是傍晚。走到出站口,就見一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坐在地上,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站在老太太旁邊眼裏掉著眼淚著急地東張西望,周圍圍著幾個人在觀看。王收走過去問:“怎麼著了?”
一旁站著的一個人說:“老太太在車上就不舒服,這不剛下車沒走幾步就坐在這了。”
“趕緊送醫院啊。”王收說。
“是想送啊,這個小孩兒不讓,說一會兒她舅舅來接她們。”那個人又說。
“怎麼聽小孩子的啊?”王收說著蹲下來問老太太:“大娘你哪不舒服啊?”
老太太兩眼無神地看著王收,已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