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互聯網企業投資非洲的野心絕不僅僅止於出售流量那麼簡單,而是旨在布局一個擁有龐大客戶黏性的網絡。它們投資非洲,是從非洲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就開始的。它們不僅通過免費送流量與上網設備,培養非洲人的互聯網使用習慣,更是通過投資興建互聯網基礎設施,搶灘非洲大陸互聯網發展的龐大根基,因而,這一部分投資雖然從表麵上看來暫時沒什麼收益,但是,互聯網巨頭們,瞄準的是未來對互聯網根基的運營收入。
5.“電力非洲”是一個什麼項目?
在了解“電力非洲”項目之前,先來看看非洲電力發展的現狀。非洲的電力發展堪用“漏洞百出”來形容,為什麼呢?首先,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並沒有覆蓋電力網絡,也就是說,非洲很多地區是沒有通電的。據法新社報道,2014年,撒哈拉以南有5.89億非洲人還沒有用上電,而非洲總人口為11億,用不上電的人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甚至在有些國家,僅有少部分的人能夠用上電,如在烏幹達,未使用電燈照明的人口超過了全國的80%。
而非洲已經連接電網的地區,也存在著巨大的電力供應缺口。對於非洲人來說,限電是家常便飯,在津巴布韋的一些地方,日均限電時間甚至達到了18小時。因而,對於非洲來說,大力發展全區電力、實現電網的全麵覆蓋、增強電站裝機容量等,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在這個背景下,2013年6月底,美國總統在訪問非洲的時候,宣布了美國政府助力非洲發展電力的“電力非洲”計劃——未來5年,美國將向埃塞俄比亞、加納、肯尼亞、利比裏亞、尼日利亞、坦桑尼亞6國提供價值70億美元的援助。
當然,美國的“電力非洲”計劃,究竟對非洲的電力事業發展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尚需要時間來證明,但十分明確的是,美國再也無法忽視非洲這塊正全速前進的巨大經濟體,尤其是在全球的經濟發展動力稍顯不足,同時又陷於能源短缺的情況下。
6.哪些知名的跨國科技公司進入了非洲?
說起進入非洲的跨國科技公司,我們第一個便能想到IBM。早在1911年,IBM就向非洲出售了第一台電器設備,在整整1個世紀之後的2011年,IBM在非洲又開始了一個價值15億美元、持續時間長達10年的項目,即向非洲的16個國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如今,IBM在非洲大陸上已經極具存在感了。
除了IBM之外,另一個殺入非洲市場的科技巨頭便是微軟。如今,微軟已在十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辦事處,並在肯尼亞許多貧困地區免費提供寬帶上網服務。微軟向非洲的滲透可謂不遺餘力,2006年,微軟推出了南非“方言版”(如祖魯語)的Windows XP軟件包,同時,通過“白色空間”項目為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貧困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所謂的“白色空間”是指通過廣播電視不用的頻段實現互聯網信號的傳輸)
還有一個進入非洲的科技企業,是中國的通信設備巨頭華為。目前,華為的2G、3G網絡已經在非洲全線鋪開,4G網絡的鋪設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華為覆蓋通信網絡,所瞄準的自然是為其主打產品——華為手機——創造更多的非洲用戶。2011年,華為手機在非洲的營業額為34億美元;2012年,東部和南部非洲消耗了華為600萬部普通手機及50萬部智能手機;2013年,華為甚至與微軟強強聯合,推出了一款由非洲人自己製造的智能手機。
7.你知道剛果(金)的機器人交警嗎?
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位於勝利大街和盧蒙巴大街交叉口的交通指揮台上,“站”著兩位身高近2.5米的機器人交警。雖然大街上車水馬龍,但在這兩位機器人的指揮下,卻依然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