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非洲文化——古老與現代融合(3)(3 / 3)

14.最能代表埃及文化的是什麼?

金字塔與獅身人麵像

提起埃及,人們的第一反應是金字塔。這是一種倒置的錐形建築物。雖然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遺址中均有金字塔,但埃及金字塔無論從建築群的規模上,還是其在建築學所挑戰的難度上,再或者是建築本身所達到的美學高度上,均是其他金字塔無法與之匹敵的。因而可以說,金字塔已經成為埃及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與象征。甚至,由於金字塔產生並盛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人們便將埃及古王國時期稱為“金字塔時期”。

在埃及,沿尼羅河畔分布著近90座金字塔,均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其中最為著名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位於埃及首都開羅城郊的吉薩,其下安葬的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這是埃及最高的一座金字塔,原高146米多,在幾千年的時間裏被風雨剝蝕掉近10米,現高136米多。胡夫金字塔約建成於公元前2690年,距今4700多年,整個塔身由230萬塊石料組成,耗去了10萬人30年的時間。

在胡夫金字塔所在的金字塔群前方,匍匐著一個巨大的石像。石像擁有獅首、人麵、鳥翅、牛尾,通體以一塊巨石整雕而成,仿佛是一座座金字塔墓葬的守護者。這座石像,即廣為人知的“獅身人麵像”。關於獅身人麵像的產生年代,建築界與學術界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獅身人麵像係第四王朝法老胡夫(或其子、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哈夫拉)所建,也就是說,獅身人麵像的建造年代距今約4600多年;另外一種說法認為,從獅身人麵像受到剝蝕的程度來看,應當距現在已經超過1萬年了。也就是說,獅身人麵像的產生年代遠遠早於金字塔。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正確,目前尚無定論。

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幹屍,是古代人們為了保存屍體而發明的。世界各地,諸如意大利、中國、智利等國家,均有木乃伊的遺存,這其中,尤以埃及的木乃伊,以數量之多、範圍之廣、應用之普遍,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因而可以說,木乃伊也是埃及文化的代表與象征。

古埃及人,上到法老,下到貧苦人民,不管地位的高低、身份的貴賤,在死後屍體均要被製成木乃伊,區別僅僅在於程序是否走全、所用香料的名貴程度以及墓葬的豪華程度。

古代的埃及人認為靈魂不滅,因而,即使人的肉身已經死亡,他們也要千方百計地為靈魂尋找附著的載體。這種載體通常有兩個,一個是塑像,一個是保存屍身。而屍身由於原本就是靈魂的附著物,較塑像來說更適合靈魂的棲息,因而,他們在對如何保存屍體的探索中,發明了製作木乃伊的方法。

埃及人在製作木乃伊時,會先將屍體最易腐爛的部分——如腦漿和內髒掏空,然後再往腦中和腹中注入各類利於屍體保存的香料。然後,將屍體浸入堿粉中浸泡長達40天之後,將屍體洗幹淨纏裹緊實,再在上麵塗上一層鬆脂或樹膠用以隔絕空氣和細菌。

經過此程序處理過的屍體,即使經曆了漫長的歲月也絕不腐壞。

埃及豔後

埃及豔後,即克婁巴特拉七世(公元前69年-前30年),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這位擁有絕世美貌與無比智慧的女王,充分地運用其天賦,短暫地保全了托勒密王朝對於埃及的統治,為行將就木的古埃及文明帶來了最後的回光返照。同時,她也是後世世界文學作品與電影銀幕上當之無愧的主角,如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偉大詩人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愷撒大帝》以及好萊塢女星伊麗莎白·泰勒主演的《埃及豔後》。

克婁巴特拉生在古埃及文明沒落時期,彼時,地中海對岸的古羅馬恰值由共和國向帝國時代過渡,波譎雲詭。克婁巴特拉與當時的羅馬執政者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她是“無冕之王”愷撒的情婦,是愷撒其後的執政者安東尼的妻子,安東尼在與屋大維的鬥爭中落敗而亡後,她又落入屋大維手中。也正因如此,古羅馬人將其國動蕩不安的政治變局歸咎於這個女人。在他們的眼中,這個來自異域的絕色女人,帶給羅馬的破壞與衝擊,堪比北非迦太基古國的漢尼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