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婁巴特拉在其父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後,嫁給了其同父異母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並與其共同執掌國家大權。克婁巴特拉與托勒密十三世既是夫妻,也是姐弟,非但沒有相敬如賓,反而陷入了一場權力爭奪戰。克婁巴特拉暫時落敗,並被逐出埃及。
與此同時,古羅馬愷撒與龐培陷於政治鬥爭。公元前48年,龐培敗走埃及,愷撒追趕至此。克婁巴特拉得知消息後,潛入愷撒帳下,將自己奉獻給了愷撒。於是,愷撒助其推翻了托勒密十三世的統治。克婁巴特拉成為埃及實際上的統治者。
但當克婁巴特拉離羅馬第一夫人的寶座越來越近時,愷撒於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羅馬的統治權力移至安東尼。失去靠山的克婁巴特拉不得不故技重施,成了安東尼的情人。
與真的傾心於克婁巴特拉的愷撒相比,安東尼垂青於這個女人有其私心,即寄希望於自己在與屋大維的爭鬥之中得到埃及的財政支持。然而,安東尼因為克婁巴特拉得到了埃及的支持,卻失了羅馬的人心。公元前30年,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先後在屋大維的追逼下自盡。
克婁巴特拉死後,托勒密王朝的統治結束,古埃及並入古羅馬,古埃及文明正式宣告結束。
15.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儀式是什麼樣的?
正如作為茶文化發源地的中國擁有“茶道”,作為“咖啡的故鄉”的埃塞俄比亞,也有自己獨特的咖啡文化,是謂“咖啡儀式”。
正宗的埃塞俄比亞咖啡儀式,應包含從烘焙到品嚐這一完整的過程。
整個咖啡儀式是由埃塞俄比亞女人來主持的,因為在埃塞俄比亞,男人較女人的地位高,在落後地區尤其如此,於是,雖然飲咖啡在埃塞俄比亞人看來是每天不可或缺的活動,但煮咖啡的工作則必須由女人來完成。
接下來,就讓筆者帶你去參觀一場完整的埃塞俄比亞咖啡儀式吧。
選一處寬敞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在埃塞俄比亞,不管是自家的咖啡儀式,還是咖啡廳或餐館裏的咖啡儀式,大都選在戶外。局促逼仄之地不僅不利於咖啡香氣的流轉,還會讓觀賞咖啡儀式之人的閑適心情大打折扣。
女子麵向觀看儀式的觀眾(這些觀眾即咖啡的最終飲用者),在一定距離之外,鋪上一塊頗似草坪顏色的氈布。氈布上擺上小案,上麵放置咖啡杯。另外,還需要一個小火爐,上置煮咖啡壺。在埃塞俄比亞,不管是咖啡壺還是咖啡杯,大都是土陶製品,一方麵是由於用土陶製品飲咖啡是埃塞俄比亞人的傳統,另一方麵是由於土陶製品更能還原咖啡味道的本真。此外,還需要一個舂臼,用來舂搗烤好的咖啡豆。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女子會點上薰香。對世界上大部分有信仰的人來說,燃香都帶有與自己心目中所信的神明對話的意味。埃塞俄比亞人在咖啡儀式中燃香,可見其對儀式的鄭重。儀式上所用之香一般情況下是沒藥。沒藥之香含有草藥的苦味,不輕佻,不飄忽,與咖啡儀式鄭重聖潔的場合十分相稱,而其本身也有助於凝神定性。
一場咖啡儀式,便在沒藥的嫋嫋香氣中開始了。
接下來,便到了主儀式。主持的女子會先清洗咖啡豆,再將咖啡豆置於火上烘烤翻炒,即所謂的“烘焙”。觀眾能夠明顯地看到炒鍋裏原本泛著綠色的咖啡豆慢慢變色,由綠而灰,由灰而黑。在顏色的變化中,還伴隨著咖啡豆迸裂的聲音。顏色越深,製作出的咖啡味道越濃鬱。翻炒結束後,主持人將咖啡豆置於盤中,來到觀眾麵前,讓大家一一嗅過再回去。
此時,經過烘焙的咖啡豆漸漸冷卻,主持人將豆子倒進舂臼之中,以杵搗碎。別小瞧了這個過程,節奏的快慢、力道的大小,會直接影響咖啡口感的好壞。雖然現在機器研磨咖啡豆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埃塞俄比亞人仍然沿襲手工搗杵的方式。對他們來說,咖啡研磨機的高速運轉會使咖啡喪失靈氣,雖然省力,卻失了原本的味道。
咖啡搗碎成粉後,依然會被端至觀眾麵前,讓大家聞咖啡香氣。此時的香氣,已全然不同於經過烘焙的咖啡豆的焦香,而是一種苦而回甘的更濃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