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非洲文化——古老與現代融合(3)(2 / 3)

突尼斯,撒哈拉聯歡節

看到“撒哈拉”三個字,我們不難猜測,這個節日一定帶有鮮明的沙漠韻致。撒哈拉狂歡節又叫國際撒哈拉節,於每年12月在撒哈拉沙漠黃沙之畔的突尼斯小鎮杜茲舉辦。在撒哈拉聯歡節上,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精彩絕倫的非洲歌舞、緊張刺激的馬術表演,還能領略一番以動物為主角的賽跑和角鬥。如賽跑,不僅包括了比較常見的賽馬,還有賽駱駝,最令人忍俊不禁的是賽狗。原本在人們的印象中,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是典型的慢性子,然而,在賽場上,飛奔中的駱駝簡直可用箭步如飛來形容,時速竟可達60千米!再比如角鬥,一般情況下有鬥駱駝和鬥狗這兩種。

作為突尼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撒哈拉聯歡節每年都吸引了來自非洲各個國家的參賽者以及扛著“長槍短炮”的記者,自然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批遊客。

埃塞俄比亞,馬斯卡爾節

馬斯卡爾節起源於14世紀,是埃塞俄比亞人十分重視的基督教傳統節日之一,節期是每年的9月27日。埃塞俄比亞設立馬斯卡爾節的初衷是紀念耶穌受難時被釘的那個十字架被找到的日子,“馬斯卡爾”在埃塞俄比亞語中即指“十字架”,但發展到後來,人們漸漸以這個日子來慶祝雨季的結束以及新的農耕季節的開始。

埃塞俄比亞人慶祝馬斯卡爾節的活動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也即馬斯卡爾節前夜,人們要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埃塞俄比亞將這一晚的篝火稱為“達密勒”;第二個階段,也就是馬斯卡爾節當日,埃塞俄比亞人會走親訪友,有點類似於中國農曆新年時的“拜年”;當拜訪完親友之後,馬斯卡爾節也走向了尾聲,這時,埃塞俄比亞男人會點燃一支火把扔出門外,表示歡送馬斯卡爾節。

科特迪瓦,迪裴節

在非洲幾內亞灣,有一個被稱為“象牙海岸”的國度——科特迪瓦,而在科特迪瓦,居住著一個叫作阿比迪的民族。每年4月前後月亮最圓的那天,是阿比迪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迪裴節。

同是慶祝新生,如果說埃塞俄比亞的馬斯卡爾節是通過狂歡和溫情來表達,那麼,科特迪瓦的迪裴節則是通過強調野性與力量來展現。在迪裴節上,阿比迪族人先後通過祭獻全羊儀式、拍打屋門驅逐死神儀式、男人跳河潑水塗泥儀式以示節慶,而最為令人費解的是,在迪裴節上,阿比迪男子還要通過自殘身體使之流血而顯示自己的勇猛。

除了這4個有名的節日之外,非洲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諸如摩洛哥的賽馬節、多哥的摔跤節等,均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與節日儀規。此外,尼羅河泛濫節在本章會有專門介紹,這裏不再贅述。

13.非洲有哪些奇特的文化現象?

女子娶妻

在一般概念裏,“娶妻”通常是男人的專屬權利,而在非洲蘇丹境內,在一個叫作努爾族的原始部落,竟然真的存在“女子娶妻”這樣看似荒唐的風俗。

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努爾族女人都擁有娶妻的權利,隻有當一個女人失去生育能力且離了婚,或丈夫去世陷於寡居,再或者雖然未嫁卻因家中所有人去世而落單時,才有資格娶妻。在努爾族,女子娶妻非但不會遭受恥笑,還會受到族人的祝福。同為女性的兩位新人還可以舉辦與普通人並無二致的婚禮。

也許有人會驚歎於努爾族的開化程度,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努爾族允許女子娶妻,正是反映了這個古老部落的保守思想。為什麼這麼說?努爾人深以本家族中人丁興旺、兒孫滿堂為無上的光榮,但寡婦、獨居或無法生育之女的存在,卻會威脅到這種榮耀,因而,努爾族便硬生生地賦予這些女人男性的社會角色,讓她們在娶妻的同時,還要擔當起“生子”的重任。可兩個女人之間怎麼生孩子呢?自然是通過妻子與別的男人結合受孕生子。孩子出生後,娶妻的女人則要承擔起父親的責任。

男人選美

有一句古話叫“女為悅己者容”,而世界上存在著這樣一群人,在他們所孜孜奉行的傳統文化裏來了個大翻轉,即“男為悅己者容”。

這群人,便是生活在非洲尼日爾的博羅羅人部落。時至今日,人類社會距離由母係氏族進入父係社會的原始社會末期已經過去了好幾千年,但博羅羅人部落仍然停留在母係氏族社會,即女性在部落中占據絕對的主導與統治地位。

在這個由女性統治的部落裏,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大型的選美活動,所選之美,竟然都是男性。選美活動當日,男人們為了吸引女人的注意力而穿上精心準備的節日盛裝,並佩戴各種各樣的飾品。選美場上,男人們通過舞動身體展示健美身材,吸引女人的目光,表現優異的男人,往往會得到眾多女人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