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格上來說,非洲頭飾個性十分鮮明。非洲頭飾強調繁複,這個繁複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同一種原材料的複用(如大把的鳥羽毛),另一種是以不同的原材料堆疊而透出的層次感。除了強調繁複外,還強調原始與野性,不管是大而誇張的頭飾,還是小而精巧的頭飾,都讓人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除此之外,非洲的頭飾十分追求和諧感,通常情況下,非洲人的頭飾會和發飾以及臉部的妝容搭配使用。如將發髻高高盤起,或將頭發擰成一股長長的繩狀,再如給臉部塗抹與頭飾顏色相呼應的顏色等,使得臉部乃至衣著與頭飾融為一體。總之,如果要概括非洲頭飾的風格,必然會有這幾個關鍵詞:繁複、粗獷、和諧,而最終帶給人的感受是——神秘。
從原材料上來說,其種類十分多樣。對非洲人來說,似乎除了無形的空氣和有形的水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不可入於非洲的頭飾文化中。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跑的、樹上長的、地下埋的,隻要是非洲人能夠得著的,便能將其應用於頭飾中,如老鷹、公雞等色彩豔麗的羽毛,巨大的牛角、陰森的獸骨、尖利的獠牙,此外,寶石、貝殼、樹枝、花草、樹葉等均是他們常用的材料,連廢棄的啤酒瓶蓋都能穿孔製成頭飾。
從用途上來說更是多種多樣,不同的場合、不同身份、不同年齡階段,非洲人都會有不同的頭飾。如重大節慶、祭祀、結婚生子等,都會在慶祝時戴上符合當時場合的頭飾。再如不同年齡階段亦會有不同的頭飾風格,讓人一眼就明了頭飾佩戴者的大概年紀,這個通常情況下是與發型配合使用的。在我國古代,男子的“束發”“總角”“弱冠”之分,女子“豆蔻”“及笄”等,都是與非洲頭飾相仿的習俗。頭飾對身份的昭示意味也很明顯,如較富裕、地位較高之人,通常會飾以寶石、象牙等珍貴之物,而貧窮者隻好用樹枝、貝殼等易於得到的物品入於頭飾了。
5.什麼是非洲黑木雕?
當你結束一段在非洲的旅行,不知道該從這塊神秘的土地上帶回什麼紀念品時,不妨選一個非洲黑木雕吧。在非洲的工藝品市場上,隨處可見工藝精湛的黑木雕,草木魚蟲、人神獸怪,無不可入於雕刻形象;仰鼻的大象、奔跑中的犀牛、頭頂水盆的非洲少女以及披堅執銳的士兵,還有大量宗教中的人物,不一而足。
黑木雕可以說是非洲最具特色的工藝品之一,其之於非洲,相當於石刻之於歐洲、陶瓷之於中國,堪稱藝術收藏之上品。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非洲黑木雕無與倫比的價值呢?
首先是其原材料的珍貴。黑木雕的原材料來自非洲大陸原始森林中的一種樹:黑木。這種木頭可以說是“水火不侵”,據說其生長幾乎不需要水,且能夠置於大火中而安然無恙。它擁有極其漫長的生長期,生長百年以上才能達到直徑10厘米左右。黑木充分吸收了天地日月的精華,木質十分堅實,仿佛天生就是為藝術品而生。當然,優良的質地自然也決定了非洲黑木原木的高昂價格。
其次,技術嫻熟的黑木雕工匠,也是黑木雕的價值所在。負責任的工匠在物色好一塊原木後,並不急於動刀,而是先等其自然風幹一段時間,待原木基本定型後再開始。否則,立即雕刻成像後再風幹,雕像則易於開裂或變形。在動斧下刀時,工匠早已成竹在胸,根據原料的紋理、色澤分布及整體走勢,決定雕什麼和怎麼雕,頗有點兒像中國的玉雕。
此外,非洲黑木雕還以其獨特的雕塑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非洲黑木雕往往不求形似,隻求傳神,因而,我們常常會在木雕上看到與自然背道而馳的獨特美學,如幾何形的五官、誇張的外形、比例失調的身體等。而在人體雕像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便是極其強調頭部,這不僅僅是指頭部比例較大,還包括對於耳朵、嘴巴、鼻子等的誇張處理,以及獨特的麵部表情。但奇怪的是,人們絲毫不覺得這樣的處理有何不妥,相反,正是這種大寫意風格,透露出生命的跳脫與不羈,倒是很符合非洲人的性格。
總之,珍貴的木材、精湛的手藝、傳神的表現、獨特的風格,共同造就了非洲木雕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