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7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進入北非,這是一個由彪悍的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大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強勢的統治迅速將阿拉伯文化植入其中,很快就完成了對北非地區的同化。
3.為什麼說鼓是“非洲音樂的靈魂”?
在非洲,不管是婚喪嫁娶、迎來送往,還是祭天祀地、豐收節慶,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人們總能看到一樣東西,那就是有“非洲音樂的靈魂”之譽的鼓。
關於這一稱譽的來源,還得從曆史上說起。
非洲人與鼓有著極深的淵源:作為一種打擊樂器,鼓是非洲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樂器之一,然而,鼓最早並非是用於音樂伴奏,而是基於生存和交流的需要。不僅是在非洲,人類先民在茹毛飲血的年代,基本是靠圍狩獵物為生。許是偶然的原因,他們發現鼓聲可以震懾住威猛或狡猾的獸類,所以,非洲最早是將鼓用於打獵之中的。當然,此時的鼓構造較為簡單,就是給中空的木頭蒙上獸皮。
當人們的打獵所獲基本可以維持生計時,非洲漸漸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穩定的部落。這時,鼓開始被用於信息傳遞和交流,同時還產生了一門特殊的語言——鼓語。他們不僅將“鼓語”用於傳遞部落間的奇聞逸事,還向部落裏的人發集結號令,同時報喜報喪、報告險情。據說,17世紀時,歐洲人在非洲大肆劫掠黑人賣往美洲為奴,一旦有白人闖入,便有專門的樂師擊鼓為號,提醒大家逃跑。可以說,不管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鼓一直都是這塊貧瘠土地上的人們最忠誠的夥伴。
在這個過程中,以部落聚居方式生活著的非洲先民們,為了慶祝收獲或部落戰爭的勝利而需要集體狂歡,鼓便開始用作樂器以表達情感。“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表達感情的方式無非有這幾種:言之、嗟歎之、詠歌之、手舞足蹈。非洲人曆來不善於將情感訴諸文字,不喜歡拐彎抹角,而是習慣於直白地用歌舞表達。鼓作為打擊樂器,音色明快、富有節奏感、直接準確,無須特別的技巧,在叮咚作響中傳達出生命的律動,最宜於淋漓酣暢地抒發胸臆。於是,在生產和生活之餘,以鼓樂做伴唱歌跳舞,成為非洲人最佳的情感表達與宣泄方式。近年來,隨著非洲鼓越來越為人們熟知,它更是作為一種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文化符號,進入了專業的音樂創作領域。
可以說,非洲鼓是伴隨著非洲文明的發展而來的,是非洲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更是非洲音樂最具意義的典型代表,因此,被稱為“非洲音樂的靈魂”也是名副其實。
4.非洲人的頭飾有什麼特點?
不管是在非洲的傳統節日中,還是在具有非洲元素的各大時尚秀場,有一樣東西賺足了人們的眼球:非洲頭飾。這些非洲頭飾造型誇張、風格神秘,漫溢出濃濃的原始美與野性美。
當然,所有這些感受都是就生活在非洲之外的人而言,對於非洲人來說,佩戴那些頭飾,就如吃飯、睡覺與呼吸一樣自然。
下麵,我們就來簡單地總結一下,非洲的頭飾有哪些特點。
從造型上來說,非洲頭飾不拘一格,十分誇張。有的高聳如塔,有的蓬鬆如灌木叢,有的像開屏孔雀的扇形尾羽,有的如鷹隼勁健的翅膀;非洲的頭飾大都十分龐大,橫亙在頭頂之上的裝飾部分甚至可長達1米。總之,每一款頭飾都極盡誇張之能事。但奇怪的是,這樣的頭飾戴在非洲人的頭上,並沒有不和諧之感,相反,與非洲人的氣質十分相符。
從色彩搭配上來說,頭飾通常十分絢麗,不僅如此,非洲人的一應首飾也大都用豔麗鮮明的顏色,如大紅、土黃、鮮綠以及鈷藍等。這些顏色本身就十分濃烈,非洲人再將各種不同的色彩搭配使用,且中間絕少使用明暗、深淺的過渡,因而往往能夠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