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恐怕再也沒有哪個地方如非洲一般,處於如此激烈的多元文化的衝撞之下。在這裏,你既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看見晚照裏一抹宛如中世紀油畫般的駝隊剪影,又可以在南非城市約翰內斯堡體驗現代化都市的繁華;既可以目睹氏族社會原始部落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又可以感受到濃濃的與時代接軌的時尚氣息……總之,非洲的文化最不適合以偏概全,這裏既有傳統的,又有現代的,既有自有的,又有外來的,它們共同構成非洲文化的多樣性。
1.什麼是“黑非洲”?
德國18至19世紀之交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年)在他的《曆史哲學》中,對非洲文化基本是持消極、批判的態度,我們從中摘出一句話便可大致猜出他的看法:“黑人體現為完全野蠻和不受馴服的自然人。我們要認識這個自然人,就要放棄所有敬神和道德思想,放棄感情。”雖然他對非洲的態度如今已有學者認為不太妥當,但其把非洲劃分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本部”“撒哈拉沙漠以北隸屬歐洲的非洲”以及“尼羅河區域”三個部分,則是富於灼見的。事實上,現在人們從文化上將非洲分為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大部分都是阿拉伯國家)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便或多或少是受了黑格爾對於文化分區觀點的影響。而一般情況下,人們也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稱為“黑非洲”。
“黑非洲”這個稱呼的由來是什麼呢?原因是,這塊土地既是黑人的故鄉,同時如今仍然是以黑人為主。與此相對,北非和西非地區大都是白色人種。
從曆史上來說,當北非在亞歐文明的影響下率先開化,並沿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經曆了自己的奴隸製與封建製社會時,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卻由於遠離人類文明中心而長期停留在氏族部落時期。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國家仍然存在原始部落,這裏的人們靠著先民的遺規與首領的威信維持秩序,靠著大自然的賜予勉強維持溫飽,靠著本部落所信仰的神明力量挨過貧窮與苦難。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非洲的絕大多數人類古文明遺址都集中在北非,如迦太基古城遺址以及古埃及金字塔等。
從宗教信仰上來說,“黑非洲”既是土生土長的非洲黑人的聚居地區,也因此成為非洲傳統宗教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在大部分“黑非洲”的國家中,仍然有相當比例的人口信奉非洲的原始宗教,如讚比亞、莫桑比克等國家。當然,因為非洲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裏被歐洲的殖民者瓜分殆盡,基督教也因此伴隨著殖民者的腳步在非洲站穩腳跟,同時,大量的基督信徒都曾來非洲傳道,更加速了基督教在非洲的傳播。而在北非,基督教卻因為伊斯蘭教較早傳入早已深入人心,信眾相對較少。
而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基本已取得民族獨立,新政府不遺餘力地推進當地的工業化進程,再加上該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油氣資源陸續被勘探和開采,“黑非洲”在全球一體化浪潮的裹挾下,正在慢慢地退去野性,迎來全新的麵貌。
2.為什麼北非屬於阿拉伯世界?
北非是位於非洲大陸北部的地區,包括埃及、蘇丹、南蘇丹、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7個國家(除此之外,西撒哈拉也屬於北非地區,但其是否獨立成國尚處於爭議之中),以及葡屬馬德拉群島和葡屬亞速爾群島。北非地區(除了馬德拉和亞速爾因屬於葡萄牙領土而在文化上略有不同)是名副其實的阿拉伯世界。
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完全不同,這裏大部分的居民是阿拉伯人,最主要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主流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他們遵從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在心理上對阿拉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對阿拉伯世界有著強烈的自我歸屬感。
究其原因,首先,北非的傳統文化植根並不深。北非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燦爛而迷人的傳統文化,最終卻隻留下了一些曆史遺跡及傳說故事供人憑吊:迦太基古國在被夷平的同時,其文化傳統被深深地掩埋在了一片廢墟中;而古埃及的文明,則是藏在了一座座金字塔與一具具木乃伊中,鮮少在代際間傳承。曾幾何時,迦太基古國甚至與強大的羅馬帝國抗衡不下;而埃及的文明令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垂涎不已。
其次,古羅馬同樣與北非有著不解的淵源。在阿拉伯人大規模進入北非之前,古羅馬文化對這裏有著深遠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是根深蒂固的;也許是古羅馬執政者對北非地區的態度較為過激,夷平迦太基古國、單純將埃及作為“羅馬的糧倉”而過度索取都是例子,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讓北非人從心理上產生抗拒,更進一步影響了北非人對古羅馬文化的接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