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
有一位沙彌南利,每天看著師兄們早晚都到禪堂裏參禪,心裏非常向往,就鼓起勇氣請求默雷禪師準許他也能進入禪堂參禪。默雷禪師道:“學禪要用心,絕不能嬉戲、遊樂,以你小小的年紀實在不適合,等長大一點兒再說吧!”
南利沙彌不肯罷休,一再懇求道:“禪師!我一定有始有終,請給我機會。”
默雷禪師不得已,隻得允許道:“好!注意聽,你可以聽到兩手拍掌的聲音,現在你進入禪堂,給我舉示一隻手的聲音。”
南利沙彌一鞠躬後退出法堂,用心思量這個問題。他從窗口聽到不知何處來的演奏樂器聲音,高興地叫道:“我會了!”於是便到禪師麵前將聽到的聲音演奏給禪師聽。
默雷禪師指示道:“不是!不是!那不是隻手之聲。”
南利心想:那種音樂也許會打岔,於是便搬到一個偏僻寂靜的地方,思量什麼是“隻手之聲”,忽然聽到水滴聲,便馬上跑到禪師的麵前,模擬了滴水之聲。
默雷禪師聽後說道:“那是滴水之聲,不是隻手之聲。再參!”
南利沙彌隻有打坐,諦聽隻手之聲,毫無所得。他每天聽到的是風聲、蟬聲、蟲鳴、貓頭鷹叫,三年來,往默雷禪師處跑了十幾次,都被否決了,到底什麼是隻手之聲呢?他觀照禪心,終於進入了真正的禪定而超越了一切聲音。
南利沙彌最後說道:“原來世間的聲音都是無常的,隻有隻手之聲,那種無聲之聲才是‘隻手之聲’”。
“雙手互拍會有聲音,一隻手會有什麼聲音?”這是白隱禪師創始的有名公案。也就是說,兩隻手掌互相拍擊時會發出聲音,但是,對一個禪者而言,如何去聽出一隻不加拍擊的手所發出來的聲音呢?
白隱禪師的用意在於透過此種無義的公案,使人直入無法分別的世界。白隱禪師曾將五祖法演禪師和大慧禪師以來的“趙州無字”公案,交給初學者去修行,但是,“無”字較難引起疑團,因此,才提出“隻手”的公案,以便修行者下工夫參究,結果較易地引導修行者達到了悟的境界。默雷禪師教導後學沙彌南利的悟道方法,終於得到了實用。
浮世繪
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不為外物所誘,拋開私心雜念,不浮躁,不盲從,保持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一旦不能如願,就會怨天尤人,不思進取,或者轉移方向,改弦更張。他們不知道倘若耐得住寂寞,就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樂聖貝多芬一生寂寞孤獨,可是他卻說:“當我最孤獨的時候,也就是我最不孤獨的時候。”因為他在寂寞孤獨之中,才更不得不去把情懷寄托在領略大自然的美妙上,才更有機會去整理他那不平凡的思想和靈感。他的音樂絕不是繁華熱鬧場中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