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設計方麵的精益求精並沒有讓“雅克真的在中國超過米格”,東風104的試製受到到了米格-19仿造、東風107和東風113多機研製,以及多個項目相互競爭相互擠壓為數不多資源的耽誤。本來打算1959年5月1日上天,但是由於實際情況拖遝,直到1959年11月,才完成首批3架驗證機的製造。其中01機於12月26日主席生日成功試飛,02機做靜力試驗,03機做武器試驗用機。
最終試製出來的東風104飛空機控製重量減少到387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有4900公斤,由於體型較小,最大航程(帶副油箱)不到900公裏。作戰半徑約500公裏。航炮采用1門23毫米航炮,備彈200發,後期改裝可裝2枚空空導彈。基本型晝間型采取馬爾道文的建議,不用雷達而采用比較少采用的紅外探測裝置‘夜間型號裝備單天線雷達“鷹”雷達,比殲五甲使用的RP-1雷達更為緊湊。發動機依然為米格-19的渦噴6型發動機,單台推力25.5千牛,推力推力31.6千牛。雖然發動機推力有限,但是氣動外形和足夠輕的機體重量,讓東風104戰鬥機在機動性上超過米格-17,遜於米格-19。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104晝間型的紅外探測裝置和中國航空工業紅外技術的發展之間的淵源。這種由當時正在負責在來自中國獲得的AIM-9B基礎上研發K-13(北約編號AA-2,也就是後來我國代號霹靂2的空空導彈)空空導彈的第134試驗設計局(即現在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機械製造設計局的前身)正在研製的蘇聯第一種硫化鉛目紅外探測裝置。本來由於馬爾道文與當時134試驗設計局的領導伊凡.托羅波夫領導私交甚好,所以能夠力薦中國的東風104采取比較新穎的紅外探測器。並且由於基於AIM-9B發展而來的K-13根據協議是要將全套資料和技術製造傳授給中國的,而當時還沒有重視紅外領域的蘇聯對於紅外技術管理尚不嚴格,所以中國航空工業到是通過東風104的紅外探測裝置抓住了世界紅外技術發展的起步尾巴。鑒於這種良好的關係,蘇聯方麵居然能破天荒的忍受中方派遣了從美國回國報銷航空的湯定元教授帶隊的11人小組到134設計局學習K-13引導頭和航空紅外探測裝置。後來這種實際探測距離僅5-8公裏的HWC-1型探測裝置成為了中國諸多紅外雷達的鼻祖。順便一提,對我國航空工業中紅外技術躍升的除了本章提到的K-13引導頭/HWC-1裝置之外,一架美國“鬼怪”式戰鬥機在我國南海上空被擊落,後組織打撈殘骸中發現了機載紅外雷達等部件也對我國紅外事業提升起到了重要幫助。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