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對於處在初創階段的新中國航空工業科研人員來說,東風104飛機按這樣的性能指標進行研製的難度是過大的。不過好在雅克列夫和當時在中國的馬爾道文對東風104項目組的各種要求基本是有求必應。根據徐舜壽的回憶錄《我心飛翔:徐舜壽回憶錄》中提到,馬爾道文這位中國通,在58-63年,幾乎是沒有把自己當蘇聯人,完全作為東風104飛機的“幕後設計師”在關鍵時候和架構上一筆一劃的指點中國同事。而雅克列夫設計局的專家還有《莫斯科工人日報》等媒體,到是差不多1個月就要關注和詢問一趟項目進展。似乎蘇聯某些人比中國空軍都更關注東風104項目。軍事評論家尼古拉譜嘉勒夫在30年後出版的《中蘇航空工業合作秘聞》一書中這樣評論此事:”對於中國人來說,老大哥的為何如此重視的疑惑,也許隻有雅克列夫清楚。但結合雅克列夫設計局在當時,被米高揚全麵擠出殲擊機的設計競爭格局,或許可以很好的解釋蘇聯某些同誌過於熱心的真麵目————那就是讓營造“不能唯米格論”的輿論,同時也讓蘇聯當局看到,雅克列夫同樣能設計出成功的殲擊機!”
所以,雅克列夫在東風104的設計上,算是傾注了相當大的幫助。最初東風104設計是4%薄三角翼、兩側進氣的總體布局。但是在1959年連同東風107項目設計一同報送蘇聯雅克列夫吹風和谘詢的時,雅克列夫方麵建議薄三角翼是高空高速戰鬥機所使用,馬赫數最大才1.4的東風104項目如果采用45度梯形大三角翼,不但能提高升力係數,為比較貧弱的發動機提供更好的氣動支持,還能獲得更好的操作品質,載荷也更充裕,掛在炸彈、火箭彈等更靈活,才能符合“前線戰鬥機”的定位。就此,雅克列夫經過數百次吹風,最終幫助中方確認了基本氣動外形、內部結構等重要節點,特別是比較合理的和機翼和比較容易操作的大垂直尾翼,讓東風104的操控性能達到相當不錯的水平。
1959年7月,在雅克列夫團隊和馬爾道文的幫助下,沈飛設計所東風104小組召開定型大會,徐舜壽主持,按照雅克列夫給出的修改方麵,東風104修外形方案經過項目組的討論,在“東風104戰鬥機氣動布局會”上確定該方案,並上報國防科工委,要求試製。
**於同月批準試製,小組成員開始了繁重的發圖工作。經過雅克列夫設計局幫助下,修改之後的東風104飛機采取了多項創新,在機體結構上設計了很多的蜂窩構件,這樣就大大減輕了機體結構的重量;根據雅克-50的失敗經驗,增加了防塵擋板,使其能適應前線土質跑道起降;而整機采取了大量衝壓鋁材部件,更多的維護開口,讓這種飛機成易於大量生產和第三世界地勤維護。機翼前緣帶錐形扭轉機構是參考F-86F的前緣翼經驗,提高了啟動性能,等等。可以說雅克列夫設計局一開始就打算玩一下顛覆,按米格設計局最擅長的領域(維護、起降型等適用性指標),並且利用一些新技術上的創新,提升這架飛機的可靠性。
就這樣,一架帶有濃烈政治味道“不能唯米格論”的前線戰鬥機,就這樣被下令試製了。按照馬爾道文的說法,雅克列夫根據但是的蘇聯政治氣候,判斷米格設計局因為“上頭有人”(米格設計局核心米高揚的兄弟阿納斯塔斯·伊凡諾維奇·米高揚從列寧到勃列日涅夫時期,在蘇聯政界最高層中雄踞各種要職達55年之久,他之所以有這麼長的政治生命,是因為他不但有傑出的工作能力,公平正直,而且有卓爾超群的政治素質,能在風雲變幻的政治環境中迅速做出反應,把握政治風向選擇正確的一方)而會在未來多年繼續保持在戰鬥機及多個航空領域的獨大優勢。雅克列夫設計局隻能蟄伏和另辟蹊徑。幫助中國同誌完成前線戰鬥機,既是保持科研隊伍,也是樹立起“不能唯米格論”的政治口號,爭取在蘇聯政界軍界糾集可能聯合的力量;同時,雅克列夫根據國際形勢判斷,反殖民地鬥爭導致新興國家興起,大量的新國家軍隊會需要技術要求不高(相對於但是列強軍隊追求高空高速的高要求),滿足基本的防空、攻擊需求,但是維護性、製造性及適應性都需要重點在設計上考慮加強。所以,如果要設計一款“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飛機”,那至少要在東風104上開一個好頭。所以,雅克列夫設計局才如此上心的支持東風104項目,東風104項目也由當初112廠殲擊機設計室的一個練手的方案,變成由國際著名設計局幫助下的實實在在的前線戰鬥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