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殲-2坦桑尼亞之翼1(1 / 3)

東風104在試製和試飛階段表現一直可謂是中規中矩,性能和設計指標均有達到甚至超過。不過空軍方麵並沒有表現得出特別大的興趣,因為性能上與米格19差距還是有的。不過好在全天候型的東風104在測試中,性能指標比米格-17夜間型(殲五甲)都有提高,以至於饒了很大一圈彙報表演、部隊試飛之後,空軍才象征性的以“支持國貨的口號”訂購了4年78架。交由新建的武漢飛機製造廠完成。

訂貨數量並不多,但是雅克列夫方麵提供的新式製造方法,也讓這種定位低端的前線戰鬥機在製造和可靠性方麵獲得了國內各飛機製造工廠的認可,一些新材料和工藝技術也被推廣與用到其他飛機廠和飛機項目中。最重要的是,這種先明確清晰定位,在通過多麵結合的設計思想和部分創新提升性能的辦法獲得了廣大科研人員的認可。東風104在1965年全軍編號整頓中被命名為殲-2,作為殲教-1之後中國人設計定型的第一款真正上的戰鬥機,具有非凡的意義。

1962年,少量東風104進行改裝試驗,為出口作為準備。包括增加火力,增加一門23毫米機炮,減少飛必要設備減重,並加裝維護性更好,換掉原來推力2700千牛WP-6發動機,換上加力推力3500千牛的KB-1M2型發動機(這種原先用於雅克-50的發動機算是在異國的表兄弟身上繼續完成他的使命)。因為價格及性能均比較令人滿意,新的東風104甲被AIA作為援外機型,於1962年底在武漢某機場邀請新興國家的武館試飛,並考察武漢飛機廠,同時公布對外援助/銷售/技術輸出細節,當場就有一些非洲國家表示了興趣。殲2甲對外型由武漢飛機廠負責製造、培訓和輸出大修援助。殲2甲(J-2A)的東風104甲進一步降低了空重,加強了座艙裝甲,提高了外掛能力和機槍載彈數量。而殲-2甲夜間型(J-2AY)則直接為空軍使用之後的翻修外援。

坦桑尼亞、津巴布韋、讚比亞等空軍在60年代接收中國無償援助中,東風104和米格-9改型及用作防空型的米格-19(殲6)成為這些非洲國家首批外敵的紅色之翼。坦桑尼亞獲得了24架攻擊型J-2AY、津巴布韋12架、讚比亞12架。

縱觀戰果,東風104雖然在大陸防空序列中僅作為夜間截擊機,除了擊落幾架美蔣偵察機無人機之外,並無太多建樹。不過,在援助非洲戰事中,殲-2還是還是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戰例。南非戰史學家馬爾維納木托阿伯在他《血色非洲》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這種易於維護的戰鬥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中國於1966年陸續開始向坦桑尼亞提供了2個師的空軍準備,根據中國軍事顧問的製定的防衛戰略,2個空軍師(合6個團,相當於西方6個中隊)兼顧最低限度的攻守平衡,除了殲-6之外,一定數量兼具夜間截擊機及戰鬥機的殲-2成為與殲-6搭配的工兵配角。這些部分從解放軍空軍直接換裝下來的殲-2和殲-6做了延壽和大修,並針對非洲特殊氣候進行了設備修改,針對載彈量的對地攻擊需求做了部分加強。翻修一新的殲-2A和殲-6A塗上了具有非洲特色的土灰色迷彩或動物塗裝,以及具有戰功或皇牌飛行尖子才有資格擁有動物塗裝等等。

經過5年的飛行培訓,1972年坦桑尼亞的第一空軍師在首都多多瑪城裏,首批裝備殲-2A和殲-6A,主要負責首都方向的防空和對地支援打擊任務。而1975年成立的空軍二師則在全國第一大城市達累斯薩拉姆城裏,主要負責保衛該經濟中心和港口,裝備殲-2TA和殲-6TA以及強-2、轟-5。

在PLA(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麵幫扶坦桑尼亞軍隊建設的過程中,空軍部分是最為有趣的,由於素質比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水平還低,部分坦桑尼亞地勤和飛官基本都比傳統小學/初中文化的中國官兵培訓時間更長,所以本來計劃1974年前完成的坦桑尼亞空軍建設計劃還是被拖拉到1976年才算基本完成,這些在中國呆了最少6年(一般為4年)的種子教官和技術人員終於成為了“東非解放軍”的支柱。而與陸軍兄弟更加受中國陸軍風格影響不同,坦桑尼亞空軍由於人員素質相對高一點,部分高層屬於西方留學和老國王親衛隊的一部分官員組成,所以對於戰鬥條例和治軍風格相對而言更西化一點。製度上給予王牌飛官更多自由特權和特殊榮譽製度,例如各種奇葩團號(嗚嗚祖拉團、捍衛非洲AK團之類)和塗裝,甚至有的飛官會自己從歐洲進口戰鬥機作訓服,然後配上墨鏡頭盔等。當然,唯一能看出他們是中國人訓練出的痕跡,似乎隻有那副線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