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附錄一 張寒暉歌曲的藝術特點(3 / 3)

很多人都以為《鬆花江上》本來就是一支話劇插曲,其實它原先並不是為某個戲劇而寫的。禦是由於它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所以後來經常被采用為舞台插曲。

《軍民大生產》原先也是一首獨立的歌曲,後來張寒暉又把它作為插曲用在秧歌劇《打開腦筋》內,來渲染邊區人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熱火朝天的氣氛,情緒和形象都十分貼切。

張寒暉更多的作品,並不是直接為戲劇舞台創作的,但是通過歌聲,也能讓人栩栩如生地‘看’到具體的人物形象,例如:《遊擊樂》刻劃的是樂觀、自信的遊擊戰士形象,《去當兵》、《夯歌》塑造的是純樸,憨厚的農民形象,《紙工歌》描繪的是幽默,勤勞的紙坊工人形象,《學習、學習,再學習》等表現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形象……人物各不雷同,形象豐富多采,表現出作曲家深厚的生活基礎和高度的藝術技巧。

以上所述,即是張寒暉歌曲的最突出的藝術特點。

張寒暉的歌曲創作,是在我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影響下,在新音樂運動及其理論的指導之下進行的。他的歌曲的藝術特點,也是在救亡歌詠運動的啟發下,在整個時代洪流的衝擊下形成的。

一九三六年春,我國進步音樂界提出了“國防音樂”的口號。這是為了推動音樂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團結更廣泛的音樂工作者一致抗日而提出的一個鬥爭口號。“國防音樂”的有關理論對張寒暉的音樂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中湧現出來的許多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如聶耳,冼星海、賀綠汀、孫慎等同誌的革命歌曲,對張寒暉的創作有深刻的、直接的影響,張寒暉從他們的優秀作品《大路歌》、《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散》、《遊擊隊歌》、《救亡進行曲》中,學習創作經驗,借鑒藝術上的創造,創作出了富有張寒暉個性特點的歌曲作品。

張寒暉也從他接觸到的一些蘇聯革命歌曲和英、美革命歌曲中吸取了藝術營養,溶合到他自己的作品中間。這點,在他的一些進行曲體裁的歌曲(如《抗日軍進行曲》、《九區團隊歌》、《幹嗎要悲傷》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張寒暉的秀優作品,也給了當時我國音樂界以很大的影響。他那以心血鑄成的《鬆花江上》等作品,給抗日救亡音樂陣地增添了有力的武器。張寒暉和當時廣大的作曲家一起,共同推動了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革命歌曲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在我國音樂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救亡歌曲的作曲家中間,張寒暉所走的是一條富有獨創性的道路。

象當時許多投身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音樂工作者一樣,張寒暉在音樂專業方麵的準備是不夠充分的。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他的創作中間:他的作品的質量顯得相當地不平衡,不穩定。有些作品的曲式不夠清晰,結構上顯得拆散。當然,我們不能脫離曆史條件來苛求這位業餘的作曲家。這些不足之處,也不影響他那些優秀作品在群眾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特別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是張寒暉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真誠的、強烈的願望,和人民群眾保持著親密的血肉關係,在反映人民思想感情的深度上和真實性上,他的作品都達到了難能可貴的高度。這也正是我們革命音樂的光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