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1946)
1902年5月5日(農曆3月28日),張寒暉生於河北省定縣西建用村的一個讀書人家,原名張藍璞,字含輝。父親名張振洲,是清末的革新派知識分子,終生以教員為職業。張寒暉有一個哥哥,三個弟弟。母親早喪。家境貧寒。
1909年7歲在本村上小學。
1913年11歲到離家十餘裏的翟城村上高小。此間學會了拉胡琴,吹笛子,彈琵琶和三弦。
1916年14歲小學畢業後,進定縣直隸省立第九中學。
1919年17歲到保定入高等師範學校附中。在“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學習寫作白話詩和戲劇。
學校放假期間,張寒暉回家幫助大哥在田間勞動,學會了各種農活。
1920年18歲中學畢業後,曾考入北京私立電氣工業學校,由於經濟困難而綴學。又考入北京郵政總局當郵務練習生。但不久由於勞累和營養不良,得了肺病和胃病,未能繼續學習和工作。
1922年20歲考進剛創辦的北京“人藝戲劇專門學校”,在這裏接受了初步的話劇表演的訓練,成為學校表演技術上的優等生。
1924年22歲冬天,“人藝劇專”停辦,回家幫大哥務農。曾在定縣回民街一帶賣字(代人書寫信件等)謀生。
1925年23歲,上半年在定縣大王耨村高小教書。課餘常常走村串戶,收集民間傳說,兒歌等民何文藝。6月,考入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戲劇係,生活全靠親友接濟和給報刊投稿維持。在校期間,除了學習戲劇表演和理論外,還學習了京戲、昆曲,音樂、合唱等課程。
10月初,在藝專加入中國共產黨。介紹人是鄧鶴皋。
後來曾領導北京青年俱樂部。
1926年24歲積極參加了“三·一八慘案”前後的各項鬥爭。事後,反動憲警幾次搜捕他而未獲。
6月5日,與左明等五位藝專學生組織成立了“五五劇社”。
7月5日,“五五劇社”主辦的《戲劇》周刊(《世界日報》周刊之一)開始出刊,該周刊一共出版了六十多期,堅持辦了一年零四個月。張寒暉一度擔任該周刊的主編。
7月份,“五五劇社”第一次公演,張寒暉參加了演出。
9月,創作的獨幕話刷《你給我怎麼說的?》(後改名《他們的愛情》)開始在《戲劇》周刊上連載。
10月中旬,“五五劇社”召開正式成立大會,社員發展到三十餘人。
1927年25歲2月21日發表文章《五五劇社的過去》(載《戲劇》周刊),總結九個月來“五五劇社”的艱苦鬥爭。
3月,反動軍阿政府加強恐怖統治,大肆逮捕各校進步學生和教師,藝專也有學生,教師多人被捕。
3月21日,《戲劇》周刊開始連載張寒暉的長篇戲劇論文《鐵錘》。
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28日,李大鋼等20餘同誌在北京被殺,白色恐怖達到高潮。
6月初,張寒暉因躲避敵人的搜捕而潛離北京,回家務農。
8月,奉係軍閥政府強令“國立九校”改組,取消音樂、戲劇二係。
張寒暉在家鄉時以教學為掩護,傳播馬列主義,宣傳共產黨的主張。
1928年26歲5月,國民軍驅逐奉係勢力出北京。
藝專恢複並改名為“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夏天,張寒暉回北平入藝術學院戲劇係。
1929年27歲7月,作為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戲劇係的第一屆畢業生,發表畢業論文《表演的技術》。
9月,戲劇係畢業同學由熊佛西率領去天津旅行公演。天津《大公報》“遊行公演特刊之二”(1929年9月)刊載張寒暉的文章:《真情的流露——我們今後的工作》。
10月下旬,與熊佛西、章渦等人發起之“北平小劇院”成立。
畢業前後,張寒暉創作了三幕話劇《黃綢衫》。
1930年28歲任“北平小劇院”執行委員會組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