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是我國革命群眾歌曲獲得蓬勃發展的一個時期。眾多的歌曲,猶如夏夜璀璨的星辰,眾多的作曲家,在火熱的戰鬥生活中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譜寫出難以計數的作品。從而形成了我國革命歌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階段。
在當時的一批作曲家中、張寒暉是作出了重要貢獻的一位,是走著獨特藝術道路的一位。他的歌曲創作,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
一個作曲家的藝術風格,總是與他的生活經曆密切相關的。在了解了張寒暉的平生之後,對他歌曲作品的藝術特點就容易理解了。
張寒輝歌曲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
第一,強烈的生活氣息
群眾的鬥爭生話,是張寒暉歌曲創作的唯一源泉。生活孕育了他的作品,他的歌曲完全是為了生活的需要而創作的。他一生的音樂之筆,總在那生活的源泉中洗滌。他的優秀之作,無飼外地總帶著一股強烈的生活氣息。
他的成名之作《鬆花江上》的題材來源於現實生活,同樣,它的音調也來自於生活。他不但從婦女哭墳那種悲慘淒切的下行音調中吸取了素材,還從現實生活中抉取了富有特征的呼喚嵯歎的聲音,綜合到他的作品中去,譜寫出《鬆花江上》這首震撼人心的歌曲。
張寒暉的其他作品,也都是直接得自於生活的啟發和為了廣大群眾的需要而創作的。如《士兵懷念司令歌》、《前進曲》反映了抗日戰爭爆發前東北軍的生活,《夯歌》和《拉石頭》表現了勞動生活,《遊擊樂》、《遊擊戰》描繪了抗日遊擊戰士的戰鬥生活,《學習,學習,再學習》、《競存小學校歌》等反映了青少年學生的生活……張寒暉的作品,是在生活的泥土上開放出來的花朵。他通過這些作品,將自己辣厚的感情呈獻給了人民大眾。
第二,鮮明的時代精神。
張寒暉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危急的時代,是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奮起反擊日寇侵略的時代。張寒暉的全部歌曲作品貫穿著一個中心主題一一抗日。《長期抗戰》、《抗日軍進行曲》、《老百姓抗日歌》、《日本鬼子我不害怕》……作品的標題就反應了抗日的主題。作者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喚起民眾,抗日救國,成了他日常生活中為之奮鬥的唯一目標。他緊緊地把握住了時代的中心主題,使自己的歌曲創作與時代鬥爭密切結合起來。因此,他的作品總帶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鬥戰氣息。
他的優秀作品,如《鬆花江上》、《軍民大生產》,能夠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征而載入史冊,正如王汶石同誌指出的:“音樂家張寒暉是他那個時代人民大眾思想、感情、情緒的忠實而傑出的表達者,因而他的代表作品《鬆花江上》、《軍民大生產》就成了那個曆史階段的音樂典型,時代的象征。周總理親自主持的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曆史進程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收進了寒暉這兩支歌,這就生動地說明了張寒暉的歌曲創作,在中國近代革命史和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地位,以及它當前和爾後在中國人民生活中所能繼續發揮的作用。”
由於張寒暉能夠自覺投身時代的洪流,能夠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對革命勝利充滿了堅定的信念,他的歌曲大都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情緒,還往往帶著純樸動人的幽默感,這也是他作品的風格特點之一。
第三,濃鬱的民族風格。
張寒暉的音樂創作,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的土壤,這使他的歌曲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散發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早在三十年代前半期,張寒暉在家鄉從事平民教育工作的時候,就廣泛收集了定縣的民間歌謠和秧歌戲文,並作了較深入的研究。他所下的這番功夫,對他的音樂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他的許多歌曲,例如《三勸》、《你當心》、《小劉栓》、《紙工歌》等,從歌詞到曲調,都是具有民間歌謠風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