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9(1 / 1)

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8.中國揚琴的一聲春雷

——簡評嚴老烈的《旱天雷》

鄺 晴

著名的廣東音樂小曲《旱天雷》是嚴老烈第一首改編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揚琴曲。嚴老烈(約1850—1930),我國早期著名的廣東音樂演奏家兼作曲家。他原名嚴興堂,廣東人,擅長演奏揚琴。他運用他對揚琴演奏的豐富經驗和知識,創造了以右竹為開始演奏旋律,左竹演奏某一持續音為特點的“右竹法”,並將這種揚琴演奏竹法糅人到他的創作中,以傳統的廣東演奏曲目為基礎,成功改編創作了如《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等十幾首揚琴獨奏曲。這些樂曲是最早的一批具有真正意義的、獨立性較強的揚琴作品,於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廣東地區極為流行。作品中新的竹法和加花手法豐富了揚琴的演奏,並增加了當時廣東音樂在旋法、節奏、結構和風格等方麵的變化,促進了“廣東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嚴老烈首先將其創造的“右竹法”運用到《旱天雷》的創作中。《旱天雷》是根據古曲《三寶佛》中的《三汲浪》改編而成的

原曲《三汲浪》的旋律簡單樸素,有較多大幅度的跳進音程,音樂線條在沒有加花的情況下略嫌單調。嚴老烈將《三汲浪》改編為《旱天雷》後,原曲的開頭之前以及每個休止符的空隙位置都被加上了“冒頭”這種加花手法的花音,原曲的旋律部分也被作為骨幹音加上了與之構成級進關係的花音。各種形式的花音的填人,使得原曲的旋律得到了擴充,而原來簡單疏散的節奏音型也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較之密集的更富色彩性的旋律,體現了民間音樂創作中放慢加花手法的運用。增加花音後,《旱天雷》旋律音的時值比原曲旋律音的時值短,從而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而且密集的音符使原曲大幅度的跳進音程顯得更為突出,也增加了樂曲的跳躍性和活潑感,因此與原曲形成對比,《旱天雷》顯得歡快流暢、生機盎然,展示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新加的花音與原曲旋律共同構成了《旱天雷》的旋律,而新的竹法就使《旱天雷》更加複雜化和精彩。在旋律運用“右竹法”的地方,左手持續音的加入成為揚琴新的加花手法——襯音,音符的時值被進一步縮短,旋律因此更為密集和熱烈,從而形象地描繪出雨滴錯落的景象。

樂曲表現了人們在早天時節聽到雷聲大響,進而天降大雨時喜悅激動的心情。從《旱天雷》表現的情感發展來看,真正在樂曲中表現的是雷鳴和降雨這兩部分的內容。《旱天雷》是無再現的反複單二段曲式,兩段之問通過“台尾”形成呼應的關係。全曲為4/4拍,樂曲共有14小節,7個小節為一段。原曲《三汲浪》每段還可劃分為三個樂句,但經過加花處理後,密集的旋律音型衝淡了樂句與樂句之間的結構感,樂句的劃分不再清晰明顯,卻使整首樂曲更加一氣嗬成,渾然一體。

例9

樂曲由農民渴望下雨的心情為起點,引出樂曲開頭兩遍急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鏗鏘有力的兩個八分音符和一個八分“齊竹”,猶如旱天中忽然震響的雷霆。接著在第二小節之後,一串串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及用“右竹法”彈奏的襯音,還有彈輪的演奏技巧,生動地描繪出傾盆大雨直瀉而下的畫麵。全曲貫穿著樂曲開頭代表雷聲的節奏音型和代表雨聲的密集的三十二分襯音音符,而在樂曲結尾處一連串熱烈的揚琴襯音演奏在揚琴餘音的襯托下達到了高潮。樂曲在情感發展的不同階段體現出了變化的幅度和力度,並清晰地呈現出全曲情感發展的脈絡。

《旱天雷》是具有鮮明揚琴演奏特點的揚琴獨奏曲。由於《旱天雷》在當時相當受歡迎,因此逐漸成為其他樂器獨奏或廣東音樂合奏時共演的樂曲。麵隨著其進一步的推廣,《旱天雷》更被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和弦樂四重奏。在結構方而,《旱天雷》也有了不同的變化。解放後由廣東民間音樂團演奏的《旱天雷》,被改編為一首有再現的單三段體民族管弦樂曲,而近年來又經整理井由廣東音樂曲藝團樂隊演奏的《旱天雷》,曲式則進一步變為有再現的複三段體樂曲。

《早天雷》曲譜最早見於1921年丘鶴儔編的《弦歌必讀》,但它的形成肯定要更早一些,約在1919年“五四”運動的前後。有些研究者認為《旱天雷》產生於“清末民初”,也是有可能的。以《旱天雷》為代表的嚴老烈的一批作品,其明朗歡快的曲調在當時是極富新意的。嚴老烈充分發揮了揚琴擅長演奏快速音樂和大跳音程的特點,又首創了“右竹法”,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演奏風格,開創了揚琴獨奏的演奏形式,為揚琴創作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寫作手法和選擇。《旱天雷》的產生是中國揚琴獨奏曲創作的一聲春雷,以其為代表的一批廣東樂曲的產生標誌著揚琴這件外來樂器的徹底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