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7.秋心如海可招魂
——陳嘯空的歌曲《湘累》簡析
程乾
20世紀20年代初,現代藝術歌曲和抒情性的獨唱歌曲開始受到音樂愛好者的喜愛。歌曲創作的題材和內容,大多是從不同的角度宣揚反帝愛國的思想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在此影響下,湧現出了幾位主要從事歌曲創作的作曲家,陳嘯空是其中富有才氣的一位。他們在當時創作了一係列抒情性的獨唱歌曲。這些作品先是發表在章錫琛主編的《新女性》上,後義以《摘花》《金夢》為名結集出版
陳嘯空(1903—1962),浙江湖州人。1922年人上海專科師範,攻讀音樂、美術,曾師從劉質平學習音樂。畢業後先後任教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及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主要作品有:兒童歌劇《三隻熊》、詩劇配樂《湘累》、藝術歌曲《深巷中》等,以寫抒情歌曲見長。1924年,陳嘯宅根據郭沫若的詩劇《湘累》所創作的同名獨唱歌曲(該曲原為作曲家根據原詩劇所配寫的三段插曲聯組而成)是陳嘯空的處女作,也是他成功的代表作。作品以其古典而浪漫的民族情懷為新詩譜曲,其新穎別致的曲式、美聲唱法等特性體現出了當時新型抒情歌曲之雅,在古詩詞藝術歌曲外另表一枝。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進步影片《女兒經》曾以此歌為插曲。
“五四”時期,青年詩人郭沫若的詩劇《湘累》最初發表於1920年12月。其特點與當時音樂界受德奧藝術歌曲影響的風氣相類似,即注重在豐富的情感表達中充滿著對未來理想的渴望與追求。在詩劇《湘累》裏,郭沫若用貫穿整個詩劇的“娥皇、女英的哀歌”渲染氣氛,抒發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正是借鑒了歌德運用“天使之合唱”、“精靈合唱”來抒情和議論的手法。
《湘累》劇中的主人公是楚國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屈原的亡靈。占文中指不因判罪而死叫“累”。屈原自沉湖南汨羅江,所以稱他為“湘累”。主人公有著豐盈的思想和情感,卻備受壓抑而內心充滿憤怒,欲回歸而不被接納,願受招魂卻無處可歸。插曲通過湖中仙女懷念她們的愛人,唱出了屈原(包括作者在內)在漫長的放逐中,對自己乃至對祖國和民族的憂慮和期望。故事發生在早秋黃昏時分的洞庭湖邊,兩位妙齡女子,並坐在岸邊岩石上,互相偎依,在這浩淼迷茫的地方,一個吹洞簫,一個唱歌:
“淚珠兒要流盡了,愛人呀!還不回來呀!
我們從春望到秋,從秋望到夏。
望到海枯石爛了,愛人呀!還不回采呀?”
屈原的內心獨白與歌曲遙相呼應:“前麵是什麼歌聲,可是準在替我招魂嗎?”“我知道你們望得我苦,我快要回來了。”並在此迸發出心底的呐喊:“我馳騁風雲雷雨,我萃之雖僅限於我一身,放之則可泛濫乎宇宙。”歌唱又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