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8(2 / 2)

“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散,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我們心中的愁雲呀!我們眼中的淚濤呀!

永遠不能消!水遠隻是潮!”

在歌曲中段,作者把自己對“愛人”的思念而產生的“愁雲”和“淚濤”,比作“層層鎖著的九嶷山上的白雲”和“微微波著的洞庭湖中的流水”。麵且迸一步以“永遠不能消!永遠隻是潮!”來強調這種永恒的悲痛。最後作者又借用古代湘妃泣血斑竹的傳說,高唱:

“太陽照看洞庭波,我們魂兒戰栗不敢歌。

待到日西斜,起看篁中昨宵淚,已經開了花!”

詩劇《湘累》中充滿了主張個性解放,要求衝決一切封建束縛的反抗精神。作者之所以要用氣魄如此巨大、情感如此強烈的筆調來寫這種對“愛人”的哀慟,正是要借思念愛人的形式來表達自己這種強烈的激情,這裏所說的“愛人”並非一般愛情生活中的“情人”,而是指處於苦難歲月裏人民對能夠挽救民族的唯一希望一革命。其中蘊涵著高亢、悲壯、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這種思想感情自然與一般愛情歌曲的意義不同。

歌曲《湘累》在劇中是分為三段插在三個不同的地方演唱的,作為完整的獨唱歌曲,則是將這三者加以連綴為一體的。多段歌詞使用了基本相同的旋律材料,旋律適應了多段詞的詞意和音韻。三個段落銜接流暢並且分合自如,又有起承轉合的邏輯結構。在歌曲的中段,可以看到戲曲青衣唱腔的影響,作曲家巧妙地把近似昆曲的典雅風格和富於浪漫主義激情的音樂語言結合起來,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通過核心音調的貫穿發展來塑造音樂形象,使原詩中那種一往情深的思念和望眼欲穿的等待都得到細膩的刻畫。作品可唱可誦,如泣如訴,從而增強了歌曲的個性。

例8

這一深情的呼喚,既是整首旋律的核心動機,也是貫穿樂曲始終的主脈。

歌曲在配合詩劇演出時沒有使用鋼琴,而是用中國笛伴奏,旋律便擔當了全部的音樂責任,在演唱上可自由發揮的空間相當大。當它被合並為一首獨立的歌曲時,鋼琴伴奏與歌聲融為一體,《湘累》又成了一首按照特定的詩歌來謀篇布局、音樂貫串發展、細致人微地刻畫形象的藝術歌曲。

《湘累》的樸實、優美、深情的旋律及鮮明濃鬱的民族風格,將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摯愛和“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那種強烈渴求自由解放的心態,做了生動而真切的表達。

“五四”運動時期這種“為人生而藝術”的赤誠態度,是在對人生的一種深刻的體驗中發展起來的。《湘累》就像一顆小小的鑽石,在時間的長夜中愈發閃爍出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