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6.深刻的人生思考
——簡評蕭友梅歌曲《問》
劉 河 尹治穎
“你知道你是誰?”一縷深沉、悠然的歌聲飄然入耳,這歌聲中蘊涵著的一絲憂慮,讓人不禁沉思。這就是我國第一代音樂教育家、著名的作曲家——蕭友梅的歌曲《問》的第一句歌詞,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一個關於人生的重大問題,即:“你是誰?你的社會責任是什麼?在百姓淒惶、江山破碎的時候,你能夠做些什麼?”這個重要的人生思考,呼應了魯迅通過《傷逝》的女主角子君喊出的“我是我自己的”這一震撼人心的口號。實際上,這些都是“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要求個性解放的反映。
《問》寫於“五四”運動後不久,約在1921年前後,最初發表於1922年出版的蕭友梅的第一本歌曲集《今樂初集》(《今樂初集》是中國作曲家出版的第一本帶鋼琴伴奏的五線譜創作歌曲集)中。當時,國內軍閥混戰,他們殘酷鎮壓和扼殺新思想及新文化運動,國外帝國主義不斷侵略,瘋狂瓜分中國,整個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這一時期音樂創作的基本主題就是體現“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問》含蓄地唱出當時青年人對內憂外患、國家沉淪的憂慮、感慨之情。
《問》的曲式是單一形象的樂段結構,勻稱的樂句中又富於變化。全曲好像是一位哲人對生活提出的深刻思考。開始的問句,旋律起伏流暢,顯示了心情的激動。
例7
四個樂句後,是兩組以三度下行構成的音調(歌詞“垂!垂!垂!”處),這種表現手法似與生活中的歎息聲有些聯係,顯得憂心忡忡,但含蘊不露。歌曲在結束之前出現了全曲的高潮(歌詞“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淒惶的淚?”處),這是歌曲的點題之句,出現了三連音節奏及連續上行和全曲的最高音,使情緒掀起了渡瀾,把歌曲引向了高潮,表達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思緒。歌曲至此已呈現完全終止,但隨後又出現了幾小節的擴充,把人們引向對“問”的思考,使整首歌曲在這一呼應中圓滿結束,餘韻無窮,耐人尋味。《問》借鑒了德國藝術歌曲的風格特點,七聲音階大調式,詞和曲結合得較好,音樂親切生動。全曲的音域隻有九度,蕭友梅用了極其精練的材料,表達了極其深刻的思想內容。
與產生於同一時期的青主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相比,《問》顯得比較的通俗,適於廣大的知識分子演唱,而《大江東去》則有較高的專業性,是麵向歌唱家的作品。
蕭友梅(1884—1940),廣東中山縣人,1901年赴日本學習教育及鋼琴,在日本學習音樂九年。19l2年又赴德國留學,就讀於萊比錫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專攻音樂八年。1916年他以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曆史的研究》,在著名音樂學家裏曼(Hugo
Riemann)的主持下通過了答辯,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同第一位音樂博士。同一年內,他還創作了鋼琴曲《哀悼引》《小夜曲》《弦樂四重奏》和軍樂合奏曲《在暴風雪中前進》等作品,都屬於中國作曲家譜寫的最早的西洋器樂曲的一部分,具有開拓性意義。1920年返國後,他一直從事音樂教育。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於上海創建了國立音樂院,即我國第一所單科音樂學院(後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極其困難的物質條件下,蕭友梅在以學習西洋音樂為主的學校裏,還開設了琵琶、二胡、笙、笛子等民族樂器課程。在他的努力下,上海音專的教學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先後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中國音樂人才,使中國的專業音樂教育從此進人一個新的曆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