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5.中國第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
——青主的歌曲《大江東去》賞析
梁茂春
“藝術歌曲”一詞源自歐洲,主要指舒伯特式的帶鋼琴伴奏的獨唱歌曲。藝書歌曲的特點主要有三個:一是歌詞富有藝術性,富有詩意;二是為歌唱家寫的獨唱歌曲:三是有伴奏——一般是鋼琴伴奏,鋼琴部分是整首歌曲的不可分割的藝術組成部分。
按照歐洲“芝術歌曲”樣式產生的中國作品,最早的一首就是創作於1920年的《大江東去》,這是青主留學德國期間譜寫的。十年後,在上海由青主自辦的“x書店”出版了帶鋼琴伴奏的五線譜樂譜,從此《大江東去》受到歌唱家們的喜愛,一直成為歌唱家們的保留曲目。在《大江東去》樂譜的封底附有青主寫的一篇文章—
—《作曲者的話》,文中回憶了《大江東去》的產生經過:1920年夏,青主在一位德國友人的鄉間別墅度假,一天晚上,青主和友人在雷鳴暴雨中劃著小艇到湖中作冒險之遊,精神上受到很大振奮。當他回到任房後,“一麵聽著外麵風雨和鬆濤的聲音,一麵忽得到這首樂歌的動機,思量一夜後,到了明天,吃過早餐,於是坐在鋼琴麵前,把昨夜得來的動機,接著蘇東坡那篇大江東去的詞句略為修理一下,隨即把它寫出來,這就是這首樂歌的緣起”。青主的這段回憶給人以浪漫、傳奇的色彩,但卻有可信度。
《大江東去》的音樂受舒伯特、沃爾夫等人的藝術歌曲的影響頗深。青主注重詩歌的內容和意境,而不太注意音樂與歌詞聲韻的配合,他認為:“聲韻是宣布音樂的死刑的一種東西。”又說:“新派的樂歌作曲法是要用音樂發揮那首詩的意義,並不是說要用音樂配那首詩的聲韻。”(青主:《作曲和填詞》,載《樂藝》一卷一期,1930年4月)他的這種基本不管中國詩詞四聲特點的做法,和後來趙元任、黃自等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如果將趙元任、黃自的方法稱之為“聲律派”的話,青主則可稱為“意境派”。“意境派”強調用音樂來刻畫詩的意境,麵反對詩歌的聲韻成為束縛音樂的鎖鏈。在中國歌曲創作的發展曆史上,“意境派”的聲音非常微弱,屬於很少見的創作方法。但是,這兩種觀念在刨作上同樣取得了成績。《大江東去》可以說是“意境派”創作的傑出成果。
《大江東去》采用宋代傑出的豪放派詞人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歌詞。在異鄉為古典詩詞譜曲,當然含有思念祖國的強烈情緒。青主運用歐洲藝術歌曲和歌劇詠歎調的形式,形象地表現了蘇東坡的詩詞所刻畫的意境,也表達了作曲家吊古傷今的感慨。歌曲由兩大樂段構成,第一樂段“莊嚴的廣板”,以具有昆曲吟唱風味的旋律起板,並采用宣敘調的寫法展開曲調,在敘述性的音調中,不時出現豪放雄健的旋律。在唱完“三國周郎赤壁”之後,有一段7小節的鋼琴間奏,十分形象地描繪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壯闊詞意,和聲語言亦非常的豐富。第二樂段“生動的行板”,采用詠歎調的寫法,長氣息、大起伏的曲調,表現了詩人的高歌淺吟。舒展瀟灑的旋律,表現了周瑜“雄姿英發”的大將風度,音樂在溫和儒雅中伴有雄渾悲涼的氣象。
例6
在“強虜灰飛煙滅”處達到了全曲的高潮。到“人生如夢”的地方,是歌曲的尾聲,抒發了深沉的感慨。
《大江東去》屬於中國作曲家創作的第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也是第一次為古典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音樂理論家兼作曲家,他的音樂活動主要是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他是廣東惠陽人,辛亥革命爆發時參加了潮州戰役。19l2年留學德國,進柏林大學法學係,兼學鋼琴和作曲。1920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後,投身大革命運動,曾任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室秘書、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政治部主任等職。青主所在的第四軍參加了1927年的“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被國民黨當局以“著名共黨”的罪名四處通緝。青主隻好隱姓埋名,秘密由香港逃往上海,在老朋友蕭友梅的幫助下,開始了他自稱為“亡命樂壇”的生恬。1934年以後,經蔡元培的幫助,國民黨當局撤銷了對他的通緝,於是他也就離開了音樂界
青主在音樂方麵的貢獻主要是音樂創作和音樂美學研究兩方麵。在創作方麵,他的《大江東去》和《我往長江頭》兩首藝術歌曲,無疑是可以列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優秀作品之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