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4.在荒原上踏出的小徑
——評趙元任的鋼琴曲《和平進行曲》
陳瑜
在紀念“五四”運動的偉大日子裏,我不禁想起一位曾為當年運動做出特殊貢獻的人——趙元任。趙元任是我國“五四”時期著名語言學家,雖然沒有受過正規音樂教育,但他在音樂方麵的貢獻卻不在與之處於同一時期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其他音樂家之上,尤其對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更是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和平進行曲》是趙元任在留美期間於1914年創作的一首鋼琴作品。當時在歐洲,正是第一次世大戰爆發期間。作品於1915年1月首次發表於由中國留美學生編輯的《科學》雜誌的創刊號上。
作為早期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學習,模仿外來的創作技術總是不可避免的。但重要的在於這種學習確實促進了中西方兩種音樂文化的融合,產生出了既有別於歐洲音樂,又不同於中國傳統音樂的中國鋼琴音樂。在《和平進行曲》這首短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不論是在曲式結構、曲調或和聲配置上,西洋音樂都對它有著巨大的影響。首先,在曲式結構上,這首作品已具ABA三段體的雛形。在一開始的A樂段中,帶跳音、飽滿有力的音符,均勻方整節奏以及立即出現的大三和弦的明朗音色,鮮明地表現出進行曲特有的穩健果斷風格,奠定了全曲的基調。
例4
而由兩個重複樂句構成的A’段是A段的不完全再現。這兩個樂段前後素材、風格統一,給人一種前呼後應的效果。作者在鏗鏘有力的A、A’樂段安排了一段音樂情緒與前後截然不同的B樂段。
例5
它將原本較為密集的四分音符以二分音符的形式代替,並運用音程緊縮的發展手法,使節奏變得寬廣,舒展,但音樂內部卻表現出一種內在力量的積蓄,一步一步地推動情緒的發展。再加上連線的大量使用,使得這段音樂立即與A、A’樂段產生鮮明的對比。
此外,趙元任非常重視和聲的運用,作品在旋律進行與和聲配置上,完全采用了西方音調的和聲配置法。曲子一開始采用G大調,在A段結束處,作者巧妙地將調式轉向它的平行調D大調。但很快地,在進人B樂段時,調式又回到了G大調,並一直保持到全曲結束。根據這樣的調式,趙元任為此配置了和聲。雖簡單,卻嚴格按照和聲功能進行,音響和諧、流暢。同時,樂曲中也出現了導七、三級和弦等,豐富了和聲色彩。
《和平進行曲》明確體現了趙元任所主張的“努力學習西方音樂技術,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中同傳統音樂,創作出具有中國風格作品”的進步理念。這一理念指導著後來中國作曲家的創作工作,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如後來產生的中國第一首完全成熟的鋼琴曲《牧童短笛》,第一部鋼琴組曲《春之旅》,第一首反映新時代風格的鋼琴曲《花鼓》,第一部大型鋼琴協奏曲《青年鋼琴協奏曲》等。
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總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曾經說過:“藝術將是一個由許多不同民族輪流歌唱的大賦格曲。”是的,聽,在新世紀的今天,那輝煌燦爛的前奏似乎已在這泱泱東方大國悄然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