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4(1 / 1)

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 3.劉派二胡展風采

——從劉天華的《病中吟》談起

梁茂春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劉(天華)派二胡”.是堪與“汪(昱庭)派琵琶”相媲美的民族器樂重要流派。劉天華和汪昱庭二位都是一代民族樂器宗師,身懷演奏絕技,優秀傳人眾多。劉天華比之汪昱庭,更在民族器樂的創作上留下了眾多佳作,為民族樂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曆史貢獻。

劉天華(1895一1932),我國民族音樂的偉大的革新者。他誕生在江蘇省江陰縣的一位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裏.兄長劉半農(劉複)是“五四”時期著名的新文學家,其弟劉北茂在劉天華的影響下,後來也成為一位優秀的民族音樂家。人稱“一門三傑”劉天華開始接觸的音樂是學堂樂歌和學校軍樂隊。辛亥革命前夕他在常州府中學讀書時,在學校新辦的軍樂隊中學吹軍號,軍笛,同時接觸了江南多種民間音樂。辛亥革命爆發後學校停辦,劉天華回到故裏開始從事音樂工作,並著手構思《病中吟》。1915年劉天華在家鄉閑居,貧病交加中又逢父親去世,種種的不幸降臨在他的頭上,使他情緒十分低落,在社會環境的巨大壓力下,他的二胡曲《病中吟》卻逐漸形成。同年秋天,他任教於母校,組織了中學的軍樂隊和竹樂隊。從1918年又開始譜寫《月夜》和《空山鳥語》等二胡曲。由於他在民族音樂方麵的出色成績,1922年被蔡元培聘任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稍後還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係和北京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任教授,傳授二胡、琵琶等民族樂器。1927年創立“國樂改進社”。當時二胡的地位非常低下,正如劉天華所說:“胡琴這樂器,從前圍樂盛行時代,以其為胡樂,都鄙視之;今人誤以為國樂,一般賤視國樂者,亦連累及之。故自來很少有人將它作為一件正式樂器討論過,這真是胡琴的不幸……有人以為胡琴上的音樂,大都粗鄙淫蕩,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誠不明音樂之論。要知音樂的粗鄙與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與技術,及樂曲的組織.故同一樂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現,胡琴又何能例外?”(《(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1928年)劉天華以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熱情將二胡、琵琶引人高等學府的課堂,使二胡從民間的原始狀態從而跨人了專業音樂領域。他還參考小提琴教學法,編寫了我國最早的二胡、琵琶練習曲,開創了民族樂器科學的教學體係,培養出了像吳伯超、儲師竹、蔣風之、陳振鐸等一批二胡演奏家,成為“劉派二胡”的傳承、發揚者,這一二胡新流派影響了整個20世紀,充分展現了活力和風采。

劉滅華對民族樂器貢獻之一是在刨作方麵,他為我們留下了《病中吟》《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等二胡的“十大名曲”,以及《歌舞引》《虛籟》等三首琵琶曲。這些樂曲都創作於1913年至1932年間,已經受了曆史的檢驗,成為我國民族器樂寶庫中的藝術珍品,也是今天音樂院校二胡、琵琶專業學生的必修曲目,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病中吟》是他的第一首二胡作品(劉天華在手稿上注明:1913年8月作於江陰),這是產生於黑暗中的一支悲愴之歌,反映了他對“人生何處去”的深刻感慨,也表現了要與黑暗現實抗爭的情緒。這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心理,具有典型的社會意義。《病中吟》的曲式是複三段體加一尾聲,三段音樂采用同一素材發展而成。第一段是一個複樂段,音樂是徐緩的、連綿不斷的長樂句,形象地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的沉痛和淒楚,傾訴了滿腔的鬱悶和愁苦。

例3

第二段速度加快.休止符的出現加強了音樂的頓挫,連續十六分音符的進行體現出昂奮的情緒,表達了主人公時光明前途的向往。第三段是第一段音樂的壓縮再現,悲愴,苦悶的情緒表現得更加深沉。8小節的尾聲寫得非常別致,速度突然加快,情緒堅定而果敢,又突然出現一個十二度的下滑音(作者標明“轉慢作收”處),似乎象征情緒的一落千丈。最後兩小節緩慢的顫音,又使人聯想到“病人”內心的顫抖和呻吟。

關於《病中吟》的創作時間,曆來說法不一。我取“1913年”說,完全是依據劉天華本人創作手稿上明確的標示。他的哥哥劉半農以為“1913年”說不確,因為“1913年天華尚未習二胡,疑是1923年之誤”。但是根據本文前麵的介紹,劉天華在1913年開始構思和準備創作《病中吟》是有可能的。另有資料證明:劉天華1921年曾在江陰組織了“暑期國樂研究會”,召集同好一起演奏,研究絲竹樂和鑼鼓樂,那時就曾傳授過《病中吟》等曲。《病中吟》首次發表於1930年1月出版的《音樂雜誌》第一卷第八期。毫無疑問的是:《病中吟》是劉天華新二胡曲創作的起點。它深刻地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彷徨、奮爭和渴望。從中既可以看到劉天華堅實的民族音樂基礎,也可以看到他將中西音樂熔於一爐的創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