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3(1 / 1)

中國新型音樂創作的開端 2.遊春人在畫中行

——李叔同的歌曲《春遊》賞析

梁茂春

李叔同刨作的歌曲《春遊》發表於

T913年,歌曲都出自李叔同手筆。這是一首三聲部歌曲,屬於國人采用西洋作曲方法譜寫的第一首多聲部合唱曲。它代表了“學堂樂歌”時期最高的音樂創作水平。

李叔同在1905——1911年間留學日本,此同他開拓,推動了中國美術、話劇和音樂事業的發展。美術方麵的貢獻是他於1906年入東京美術學校主修繪畫,學習水彩畫和油畫,他的油畫作品《停琴》《靜物》等曾參加了當時日本學院派油畫團體“白馬會”的展覽,本文所附的李叔同像,即他在1911年畢業時留給該校的油畫自畫像,他在話劇方麵突出的貢獻是:編演了我國早期比較成熟的話劇劇本《文野婚姻》,組成了中國話劇史上最早的跚體“春柳社”,上演了名劇《茶花女》和《黑奴籲天錄》等。他在這兩劇中男扮女裝,飾演女主角。音樂方麵,他於1906年初在東京獨立出版了中目的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發表了由他撰寫的音樂論文、填詞的樂歌以及他的繪畫作品,填補了中國音樂期刊出版方麵的一個空白。

李叔同於1911年3月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西洋畫科,隨即歸國,於1

912年應聘到杭州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圖畫、音樂教員(該校於1913年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直到他1918年剃度出家。在杭州從教六年,培養出一批優秀的音樂、美術人才,如豐子愷、潘天壽、劉質平、吳夢非等,都曾親炙教誨。

《春遊》一歌,就是李叔同剛到杭州任教時的音樂作品,發表在1913年第一師範學校校友會發行的刊物《白陽》上。這首樂歌反映了青年學生到郊外遊玩時歡樂的情景,歌詞是一首嚴謹的七言律詩:“春風吹麵薄於紗,春人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鍾送夕陽。”全詩突出了“春”和“花”這兩個字,分別出現丁四次和六次,“遊春”和“賞花”的主題得到凸顯。前人很少在一首律詩中這樣再三地重複用字,而李叔同在詩中反複重現這兩個字,無疑是為了突出江南春天百花盛開的情景和遊人欣喜的心情。

自從20世紀初西方的新式學堂傳人中國之後,國外中小學生盛行的“春遊”、“秋遊”等生活習慣也隨之為中國學堂所采用。這種親近大自然的春遊在中國傳統稱為“踏青”,“秋遊”在當時又稱“遠足”。一時,以《春遊》《秋遊》《遠足》《遊春》等為標題和內容的學堂樂歌多有產生。在所有的這類樂歌中,李叔同的《春遊》是藝術水平最高、影響最廣的一首。

《春遊》在節拍、調式、音階、曲式及和聲等方麵.都吸收和采用了西方音樂的特點。它的節拍是6/8拍,具有西方音樂的舞蹈性律動,以此來表現活潑、快樂的春遊活動是非常合適的;它的調式是歐洲大調式,典型西方風格的七聲音階。

例2

曲式采用“帶再現的二段體”,第二樂段的後兩句再現了第一樂段的後兩句,帶有前後呼應的藝術效果。和聲方麵非常的簡單,高中低三個聲部,強調“主”和“屬”兩種和弦,但是也出現了屬七和弦和重屬和弦,還采用了近關係的轉調(往上五度的屬調上轉調)。這些手法在《春遊》中運用得非常流暢、自然.簡直是無懈可擊,由此可見李叔同在西方作曲理論方麵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他在日本專攻美術的同時,也在作曲和和聲方麵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所有這些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國古典律詩的結合也是非常密切的,七言律詩的嚴密的起承轉合結構,和西方古典音樂的嚴謹曲式渾然天成、天衣無縫般結合在一起了。

《春遊》一歌曲調風格確有模仿的痕跡,但在開始學習西樂的那個時期,能夠模仿就是一種曆史的進步。20世紀之初,希望通過音樂救國的人們大多具有一種共識:要改良中國音樂,就要向西樂學習,誠如匪石在他的《中國音樂改良說》(1903年)中指出的:中國音樂必須改弦更張,必須向西樂學習,“西樂之為用也,常能鼓吹國民進取之思想,而又造國民合同一致之誌意”。大膽地學習和借鑒西方,正是學堂樂歌時期音樂人的共同願望,這一點也深刻地反映在李叔同的樂歌作品中。

《春遊》譜寫於李叔同出家之前的五六年間,旋律中跳動著鮮活的生命靈光,洋溢著藝術家的天才靈性。1918年他突然皈依佛門,從此孤燈寂照,萬念俱空,苦行潛修,再不複有《春遊》這樣的塵世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