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音樂創作的開端 1.饒歌鼓吹觀凱旋
——沈心工的歌曲《黃河》賞析
梁茂春
20世紀初,中國產生了一種稱之為"學堂樂歌"的新型歌曲,與中國的傳統歌曲很不一樣,使中國歌曲的麵貌為之一變。約從1903年開始,《男兒第一誌氣高》《中國男兒》《雪中行軍》《送別》等歌曲,就在當時的新式學堂(即現在的中、小學校)中普遍流。這些歌曲以新的曲調和節奏形態.表現出與我同傳統歌曲不同的精神氣質。但是學堂樂歌大部分是采用東洋(日本)或西洋(歐美)的現成曲調填入中文歌詞,旋律並不是中國作曲家自己譜寫的。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沒有產生現代意義的"作曲家",誠如梁啟超所言:那時的中國"舉國無一人能潛新樂"(見《飲冰室詩話)第97節)。梁啟超對這種狀況感到非常的遺憾和不滿,認為這實在是社會的羞恥。他還發出強烈的呼籲:“製定一代之樂”(當時稱作曲為“製譜”或“製樂”)。他甚至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今日欲為中國製樂,似不必全用西譜。若能參酌吾國雅、劇、俚三者而調和取裁之,以成祖國一種同有之樂聲,亦快事也。”(《飲冰室詩話》第78節)他建議中國音樂家不要全部搬用西樂,而應參照中國傳統的雅樂、戲曲音樂和民間俚曲,以創造中國的新音樂粱啟超的這一呼籲產生了重要的社會作用。不久之後,由中國人自己譜寫的歌曲就應著時代和民眾的需要而誕生了。
20世紀初有幾位中國的音樂先賢勇敢地嚐試譜寫了為數不多的歌曲.如沈心工作曲的《黃河》(楊度詞)、《革命必先革人心》《采蓮曲》(均自己作詞),李叔同作詞作曲的《春遊》和《早秋》,朱雲望作曲的《美哉中華》(沈心工詞),傅彥長作曲的《我的中華》(吳研因詞),王露譜寫的《周樂樂譜》(蔭昌詞),楊仲子作曲的《僑工歌》(椒園詞)等。這些創作歌曲在眾多的填詞歌曲中,可以用“鳳毛麟角”來形容,但是它們確實是中國創作歌曲的開端,是學習西方作曲技法創作中國歌曲的起點。
上麵提及的幾首創作歌曲中,以1905年沈心工譜曲的《黃河》影響較大。清王朝統治的晚期,國勢積貧積弱,沙俄妄圖乘機將清朝屬地外蒙古的版圖攫為已有,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義憤。楊度(楊哲之,1874—1931)創作了以《黃河》為標題的詩篇,來抗議沙皇俄國的侵略行徑。“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粱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詩歌表達了中華民族正義的愛國激情。最後一句“君作鐃吹,觀我凱旋”體現了一種必勝的信念。“鐃吹”即清代軍樂“鐃歌鼓吹”,軍隊勝利班師時在凱旋盛典上演奏的音樂。“鐃吹”這兩個字就帶有晚清的時代色彩。《黃河》這首詩歌當時曾被配上了不同的曲譜,在學生和民眾中流傳,而以沈心工為之譜寫的旋律最為雄壯有力。
沈心工的《黃河》以帶有附點音符的進行曲節奏及號角式的音調為特點,與傳統歌曲在氣質上有明顯的差異。這首歌曲為單二部曲式,第一樂段從開頭至“黃沙白草無人煙”.基本上一字配一音,七聲音階大調式,明顯的學堂樂歌式進行曲風格。第二樂段從“思得十萬兵”直到最後,旋律激昂,音調雄壯,是歌曲的高潮所在。
這一樂段的音調是五聲音階的,雄壯豪邁中還透露出些微的民族風格。這與日本樂歌中的“去47大詞式”(即去掉4、7兩個偏音的五聲音階大調式)也有些相似。黃自1936年冬為《心工唱歌集》寫的《序》中,曾經說過沈心工自己譜寫過一小部分歌曲,“其中我最愛《黃河》一首。這個調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詞的精神。國人自製學校唱歌有此氣魄,實不多見”。
《黃河》是我國創作歌曲中最早結出的果實,它產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時間。現在分析起來,它的不足也是非常明顯的,如有些地方詞曲結合不夠緊密,有些地方節奏處理不夠規範,等等。這些缺點,是歌曲創作初期所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意義在於:中國歌曲創作的曆史,就是從這裏跨過起跑線的。
沈心工(原名叔逵,1870一1947),近代音樂教育家,我國學堂樂歌的開創者之一.被稱之為“學堂樂歌之父”。他是一位填詞的高手,經他選曲填同的樂歌如《男兒第一誌氣高》《革命軍》《鐵匠》《竹馬》《蝶與燕》,曾在學生中廣泛流傳。由於他對樂歌運動的有力推動.因此,與他同時代的李叔同稱他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
整個學堂樂歌時期,是20世紀中國歌曲創作的孕育期。萬事開頭難,有了學堂樂歌時期歌曲創作的開頭,往下的路子就越走越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