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1(1 / 2)

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 序

把音樂喻為花朵,這是一個形象而恰當的比喻。音樂作品的確像花朵那樣鮮豔美麗、絢爛多姿。這正是音樂具有無窮魅力的原因。更加確切地說,音樂是在廣衰的曆史大地上綻放的花采,曆史是她紮根的富饒的大地。音樂的曆史,無疑幹——條音樂的長河,一個音樂的大花園。

本書按曆史發展的順序,將20世紀百年問的音樂曆史分為六個時段,這就像是“20世紀中國的音樂花園”的六個不同的“展區”。

第一個展區叫做“中國新型音樂創作的開端”,時問是在20世紀初期。這裏隻展出了《黃河》和《春遊》兩首小歌,因為當時中國的新型音樂創作剛剛起步,作品數量上還銀有限。

沈心工、李叔同這兩位音樂的先驅,率先學習西方的作曲技法,譜寫出了第一批優秀的歌苗作品。這一曆史開創性的功勞,無疑應該記在他們的頭上。兩朵小花,雖然稚嫩,卻十分的清純可愛。

第二個展區叫做“‘五四運動’時期音樂創作的發展”,包括劉天華的二胡曲《病中吟》、黎錦暉的歌曲《可憐的秋香》等七首作品。時間是從1915年到20年代,由於當時的“新又化運動”的巨大影響和“五四運動”的精神衝擊.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出現了第一代專業作曲家,即蕭友梅、趙元任、劉天華、青主、黎錦暉和陳嘯空等人。他們大膽地學習和借鑒西方的作曲技法.又紮根幹民族民間音樂的土壤,譜寫出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藝術歌曲《大江東去》《問》《湘累》等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流露出某些模仿西方音樂風格的痕跡,但是它們在“開創”著一種中西交融的音樂風格。這些作品所體現的愛國、科學和民主的“五四”精神,則使得中國的音樂創作從思想上迅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第三個展區叫做“戰爭年代的音樂狂飆”,時間是從30年代到40年代,前後二十年.經曆了救亡運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幾個階段。民族、國家的危難,促成了民族精神的高揚,也促使音樂創作的迅速成熟。中國的歌曲創作和小型器樂創作在這一時期迅速崛起,優秀作品大量湧現。這一階段所列入的作品,從黃自的抗日戢曲《抗敢歌》,賀綠汀的鋼琴曲《牧童短笛》,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張寒暉的《鬆花江上》,鄭律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直到鄧禹平、張徹的《阿裏山的姑娘》,總計有三十三首。我們的《國歌》(即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和《軍歌》(原名《八路軍進行曲》,鄭律成作曲),還有冼星海的曠世巨作《黃河大合唱》,都產生於這一時期。這是中國音樂史上極其輝煌的一章。從來的中國音樂都沒有這麼雄壯,這麼嘹亮,這麼昂揚,這麼威武!隻要提到《抗敵歌》《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歌》《大刀進行曲》《新四軍軍歌》……這一係列的歌曲名字,大家就會由衷地感受到,在20世紀的30年代,中國的音樂花園裏,綻開了這麼多的雄偉壯麗、英勇豪邁的音樂花朵,中國音樂獲得了一次大的飛躍。

20世紀中國音樂花園的第四個晨區叫做“和平建設年代的歡樂歌聲”,時段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通常稱作“建國初期”或者“十七年”時期。這是中國音樂史上又一個興旺發達的黃金時代。本書收入的聲樂、器樂作品總計有二十六首,從馬思聰的歌曲《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劉熾的《新疆好》《我的祖國》,到李劫夫的《我們走在大路上》,展現的是一種清新、遼闊、樂觀、自豪的音樂風格,一種昂首闊步、剛勁有力的音樂氣勢。而在那些優美抒情的作品中,如田歌的《草原之夜》,張敬安等人的《洪湖水,浪打浪》,呂遠的《克拉瑪依之歌》,白誠仁的《洞庭魚米鄉》,生茂的《馬兒啊,你慢些走》等歌曲,則真摯細膩,委婉動人,質樸情深,韻味清醇。這兩組風格不同的歌曲,構成了建國初期“剛柔相濟”的總體音樂特征。連同這一時期產生的中、小型器樂作品,如李煥之的管弦樂《春節序曲》,朱踐耳的民族管弦樂《翻身的日子》,丁善德的鋼琴曲《節日舞》,劉鐵山等人的管弦樂《瑤族舞曲》,劉明源的民族樂隊輕音樂《喜洋洋》,黃海懷的二胡曲《賽馬》,烏斯滿江的熱瓦甫獨妻曲《天山的春天》,無不體現出這一時代特有的剛柔相濟的音樂風格特點。這種風格,充分展現了新中國帶給人們樂觀向上的深刻的文化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