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01(2 / 2)

接下來的展區進入了“沙漠”地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國音樂遭受空前的大摧殘的十年。曆史上遺留下來的所有音樂精品,包括近現代革命進程中產生的優秀音樂作品,全部都被林彪、江青等文化專製主義者批判成“反動的毒草”,音樂園地幾被夷為平地,隻能見到荒煙衰草,隻能聽到亂鴉狂叫。但是,即使在那樣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仍有作曲家在做著艱苦的創作努力,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優秀音樂作品,如施光南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事自立的小提琴曲《豐收漁歌》,傅庚辰的歌曲《紅星照我去戰鬥》等。這些作品猶如綻開在沙漠中的小花,在中國音樂的荒漠中彌漫出極寶貴的音樂芬芳。

經曆風雨見彩虹。“文革”結束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音樂的花園複又姹紫嫣紅,美不勝收。20世紀中國音樂花園的最後一個景區是洶湧澎湃的“多元化的音樂之河”,在這裏,我們可以欣賞到王酩的歌曲《邊疆的泉水清又純》,施光南的《祝酒歌》。阿拉滕奧勒的《美麗的草原我的隸》,鄭秋楓的《我愛你,中國》,穀建芬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陸在易的藝術歌曲《祖國,慈祥的母親》,王立平的《枉凝眉》,徐沛東的《愛我中華》,等等,不僅音樂風格各異,音樂趣材上也大大拓展,音樂審美的思維不斷解放,藝術音樂和大眾音樂同盛共榮,適應了廣大聽眾的審美需求。這一良好的音樂狀態正在進一步地發展。

在這一時段裏,還介紹、分析了一些台灣、香港的音樂作品,如葉佳修的歌曲《鄉間的小路》,羅大佑的歌曲《愛的箴言》,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黃霑、王福齡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因為在七八十年代,台灣、香港音樂也隨著速兩地的經濟的起飛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港台歌曲”在這一時期甚至對大陸音樂形成了一定的“衝擊”。在中國音樂的大花園裏,無疑應該包括這些地區的音樂成就。此前的幾個“展區”裏,也分別有過台灣音樂作品,如曾賞析過李泰祥的歌曲《橄攬樹》,鄧禹平、張徹的《阿裏山的姑娘》,呂泉生的《杯底不可飼金魚》,以及江文也的管弦樂《台灣舞曲》。這些都是台灣音樂的奇花異卉,為中國的音樂花園增添了多姿的色彩。

我們大家都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音樂這一美麗的大花園中,應該慶幸我們能移欣賞到這麼美麗、純潔的中國音樂之花。人說:一花一世界。當我們行吟花倒、感悟人生的時候,這些聖潔的音樂之花,能移豐富我們的生活,滋潤我們的心靈,在欣賞和審美中,我們的靈魂亦能得到升華。李白詩雲:“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詩人所說的“桃花流水”恰似我們的音樂花園,這裏真是一個非人間曲別有天地的“瑤池仙境”。

隻可惜我們的書容量太小,九十餘朵音樂小花,實在無法將“20世紀中國音樂花園”的美好風光充分、全部地展現出來,更別說那些音樂的“參天大樹”了——那些富於哲理的交響樂曲,那些內涵豐富的歌劇、舞劇,和那些廣博精深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這裏有太多的遺珠之憾。

如果這本小書能夠吸引您、引領您進入20世紀中國音樂花園,你就一定有機會欣賞到它的真美,體會到它的博大精深,體驗那人間的瑤池仙境了。

我們的這本小書——《20世紀中國名曲鑒賞》所要展現給大家的,隻是萬紫千紅的中國音樂花園的一角,一個景點,即20世紀中國的音樂園區,給大家介紹的隻是這一百年中所產生的特別美麗的九十餘朵音樂小花。

記得有人說過:音樂評論應該是音樂愛好者的導遊。本書的這些樂評小文,或許對於廣大的音樂愛好者來說,可以當作遊覽我們美麗的“20世紀中國的音樂花園”的一本導遊手冊。花園裏的這些名花,美在哪裏?有何特色?如何欣賞、領略它們?培育它們的“園丁”又是怎樣的人?相信大家會從這些小文中多少能夠獲得一些知識、一些體會。

粱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