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清真寺(1 / 1)

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為“麥斯吉德”(意為禮拜安拉的場所),也有稱它為“白屯拉”(意為安拉的宅第)。在中國曆史上它曾有“清淨寺”、“清修寺”、“淨覺寺”、“法明寺”、“真教寺”及“回教禮拜堂”等多種稱謂。自明朝中葉以後,“清真寺”這一名稱最終成為廣大穆斯林對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的專門稱謂。穆斯林學者賦予它較為深層的哲理性注解:“清”指真主的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無所始終;“真”指真主的永存常在,獨一至尊,靡所比擬。正因如此穆斯林視清真寺為清淨、聖潔之地反映在建築上除注重實用外,也格外講究其外觀和形式的精美與高雅。

清真寺基本上建在穆斯林聚居地,反映出中國穆斯林“圍寺而居”的特點。從主要建築設置上看它一般由禮拜大殿、講經堂、宣禮樓、學房和沐浴室幾部分組成。禮拜大殿均坐西朝東,是教眾禮拜的場所。講經堂是阿訇向“滿拉”(也稱“海裏凡”)講授經文的處所。清真寺多在禮拜大殿前建有南北廂房,講經堂即設在北廂房。

中國早期的清真寺從外觀造型上看,基本屬阿拉伯建築風格。

因穆斯林最早由海上東來,故唐宋時期的清真寺多建在東南沿海各大港口。元明以來中國清真寺開始較多地參考或仿照具有濃厚漢文化特色的建築形式,表現出伊斯蘭教建築的中國化趨勢。這一時期,沿絲路東來的西域各族穆斯林居西北者眾多,出現了許多穆斯林集居地,新的清真寺乃紛紛修建。這些清真寺基本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建築形式,豐富多彩的建築裝飾是中國清真寺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清真寺建築的鮮明特點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將伊斯蘭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融彙貫通,把握住建築群的色彩基調,突出伊斯蘭教的宗教內容,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裝飾手法中的花卉,再加以幾何圖案、阿拉伯文字,乃取得了富有伊斯蘭教特點的裝飾效果。

西北大多數新建清真寺在點綴細部或裝飾外表時,很注意整體色彩的運用,多采用石膏花飾、油漆彩畫、磚雕、木刻,以及小木拚合構件等,不僅內容豐富,色彩瑰麗,而且還以不同的技巧和手法,變化多端的圖案紋樣,以及多種裝飾的綜合利用,顯示了現代中國清真寺獨特的裝飾風格。其中有些建築裝飾本身,如著名的河州磚雕,就是很精美的工藝品。總之,西北地區新建清真寺無論從平麵空間布置、形體組合,還是繪畫雕刻及外表裝飾均顯得形式多樣,自由靈活,表明中國清真寺建築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