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樓蘭(1 / 1)

曾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史記》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廓。”公元前77年由於樓蘭王嚐歸勾結匈奴阻劫漢使,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往刺其王,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王都南遷打泥城,原樓蘭王都遂成為漢代戍守屯墾的重地。東漢以後樓蘭之名不見於史籍記載,曹魏西晉時期在西域設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戊己校尉駐守高昌,而西域長史屯戍何處,史無明文。

20世紀初樓蘭古城出土了大批木簡殘紙文書,經學者們的考釋研究,始知西域長史設置於鄯善境內的樓蘭古城。直到4世紀前涼末期樓蘭才徹底廢棄。

樓蘭古城位於若羌縣城東北220公裏,在羅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7公裏處。現存的古城遺址大約是4世紀的遺址。古城呈正方形,城內東北區有雄偉的佛塔和寺院。它雖處亞洲腹地,樓蘭卻是碧海清波的水鄉澤國,遼闊而美麗的羅布泊是它的生命之源。它是絲綢之路的樞紐,東西交通的咽喉,戰略的要地,中西文化薈萃之都市。樓蘭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先後來到樓蘭的人,有漢人、匈奴人、月氏人、烏孫人、大宛人、粟特人等,但樓蘭人是什麼人種,還是一個懸案。約4世紀前後樓蘭國消亡,人口外遷,那時已成一片廢墟。

如今羅布泊滴水俱無,湖底仰天,已成為曆史上的湖泊名詞了。當年的樓蘭駝鈴終日不斷,城內商賈如雲,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的貿易中轉站扮演著中樞城市的角色。同時也是匈奴、漢及周邊遊牧民族經常爭奪的“熱點地區”。

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遣傅介子去樓蘭刺殺國王。因為國王經常攔殺漢朝的使節,聽命於匈奴。傅介子在宴席上對國王耳語說,我這次來帶了許多珍寶請你過目,國王酒喝多了,竟跟傅介子去了側室。一會兒,傅介子拎了國王血淋淋的人頭出來對樓蘭的貴族們說,你們應知漢朝的偉大,你們的新國王就要從長安來了。不久國王的弟弟、漢朝的“侍子”尉屠耆從長安出發了,帶著漢朝給他頒發的印章,漢朝賜給他的宮女以及車騎浩浩蕩蕩往樓蘭來了,同年樓蘭改稱鄯善。

公元73年,班超等36人出使西域,受到了鄯善國王的款待。不幾日,發現匈奴的使團也來到鄯善。班超這位“投筆從戎”的英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話激勵部下,當夜乘大風點燃了匈奴人的營帳,擊鼓呐喊,虛張聲勢中殺了匈奴的使臣,迫使樓蘭王歸順了漢朝。5世紀東晉僧人法顯西去求法路過該地區時寫道:“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渡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到了唐代,“樓蘭”常出現在邊塞詩裏,成為詩人的想象之物。李白詩雲“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也不過是對樓蘭從前發生過的“城南舊事”的依稀追憶罷了。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這樣一座在漢代頗具知名度的城市竟神秘地從史書的記載中消失了。樓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故?是一場戰爭、一場流沙還是其它?樓蘭究竟廢棄於何時?古城的居民、屯田的戰士都到哪裏去了?回答人們的隻有殘垣斷壁下那些不完整的木筒、破碎的陶片、絲綢、毛織品的殘跡,還有那些靜靜的佛塔……